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论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分析

浏览910次 时间:2019年5月10日 13:50
摘要:边塞诗中涉及的乐器主要有胡琴、琵琶、羌笛、芦管、笛、胡笳、角、鼓。其中胡琴、羌笛、胡笳、芦管都是外来乐器。
从美学特征来讲,这些乐器本身带有鲜明的音韵美、悲壮美与豪迈美。本文力求对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进行分析,对诗歌中的“国之悲”和“家之悲”等意境进行论述,以求能够深挖唐代边塞诗的主题意蕴。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情感
论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分析
文/肖则希
唐朝是一个辉煌的年代。从历史方面来讲,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都有突出建树;从诗歌方面来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代则是诗歌的高潮,唐诗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从音乐来讲,唐代乐府紧承汉乐府而来,扩充十部乐,对于礼乐的发展亦是关键期。
一、唐代边塞乐器中的美学特征
(一)音韵美
在大部分边塞诗中涉及乐器时, 并没有对乐器的具体乐声作出详细的阐释, 而是借用了乐器作为一种符号, 一种意象, 借助其惯有的作为一种乐器发音的联想来为诗歌渲染氛围。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些都是对具体乐声的描述,作为一种乐器在其中有具体描述,并通过描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知,能体会作者的独特抒情性。但是边塞诗中出现的乐器却从来没有具体描述过,胡琴是怎样作响? 羌笛是什么样的曲调? 作者从来没有具体描述过,而只是一笔带过,告诉读者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情景。这是因为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表达乐声如何,而纯粹是借用了乐器的一个称呼,而为何边塞诗中有胡琴、琵琶、羌笛,却没有锦瑟,牙板等乐器? 后者同样在唐代流行,并多见于诗歌。是因为这些乐器给人以声调上的联想符合边塞的特征,符合诗歌的音韵美。
(二)悲壮美
大多数时候,胡琴、琵琶、笛、芦管、胡笳所表达的情感是悲壮的: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受降城上闻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这三首诗涉及的乐器分别是羌笛、芦管与琵琶。第一首诗中,将羌笛至于冷色调的环境之中,冰冷的雪、皎洁的月光、寒冬中的梅花,都散发吹一种孤冷的气息,而羌笛的悠长平静的声音,放在这孤独的广阔天地里,显得格外悲凉。在诗中,羌笛本身的声音是没有详细描述,也没有实际意义的,纯靠羌笛这一个名词, 这一个意向带来了悲伤的情绪给诗歌铺垫情感基调;第二首诗中,涉及到的物象有黄沙、受降城、月亮、芦管与征人,这几个物象互相关照,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带给人的感受几乎都是带有悲伤意味的, 黄沙与受降城让人想到边塞与战争,月亮与芦管让人想到思念家乡亲人,而征人处在这种环境之中,自然而然的会感受到悲伤的情绪。芦管在其中没有乐声上的实际意义,纯粹是一种意象上带来的联想,让读者想到一般情况下吹芦管的悠长呜咽的曲调所带来的哀愁, 从而受到感染;第三首诗中,首连显得欢快,葡萄美酒也夜光杯,看似一番富贵歌舞的景象,琵琶声却带来了一丝异域风情,接着后面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点明了主题,即战争的残酷,诗中看似透着作者的一种旷达心态,但实际上仍有哀痛萦绕期间,战争与死亡的阴影笼罩之下,读者能本能的感受到生命的逝去,欢乐的短暂,琵琶声带来了边塞的气氛,毕竟这是一种天然的与塞外想联系的乐器, 而琵琶的意象带来的情感,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哀伤感。
(三)豪迈美
角和鼓,则不仅仅是边塞的象征,更是战争的象征,一旦提到角声或者鼓声,证明不仅仅是处于边塞之中,而且战争正在进行之中。角声除了在边塞诗中,没有出现在其他诗歌中,而鼓则不一定。但战鼓和普通的节庆用鼓还是有很大区别。平时的庆祝中,比如典型的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提到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在这里,鼓是作为节日庆祝而用的,渲染了欢腾的气氛。而战鼓则是奋进之用,一鼓作气。
角和鼓因为作为战争的信号,因而在添了一层“壮”的韵味,使诗歌显得豪迈。而有些诗人心境开阔,笔下气势如虹,更是抹去了边塞诗中沉痛的气息,运用角和鼓的雄壮乐声,将边塞诗纯粹写为壮怀激烈之作。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起始两句,气氛略显得庄严肃穆,有萧杀压抑之感,但随着“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角声一起,整个基调瞬间上扬,将读者带入了激烈的战场气氛之中。经过战争场面的描述,到最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整首诗意境完全充满了激扬奋进,以身报国的壮烈情怀。角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把读者带到了情境之中。李白的《塞下曲》之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起首四句充满离思,可见是在外的征人泛起愁思之作,伴随着悲凉的心境,但随着第三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出现,整个诗风格陡转,洋溢出战斗的激烈昂扬与自信,到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已经完全是爱国壮士的宣言,充满报国情怀。在大多数涉及角和鼓的边塞诗中,情感都有其他乐器截然不同,没有哀伤和思念,而是充满战斗的激情与捐躯赴国的崇高信仰。
二、唐代边塞诗中乐器意象的功用
(一)诗歌意境的营造
边塞乐器营造出了浓厚的边塞氛围。唐诗中很多事物都有天然的象征意味,比如月亮代表思念,大雁是信使,鹊桥是情人相会,这些意象一旦出现,读者立刻就能够心领神会,明白作者在描述什么,从而产生一种阅读乐趣。          当然,也有不少  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更添趣味性,比如陈子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传统意象的反差产生一种新奇感,阅读“陌生化”,从而独创意境。在边塞诗中,很多乐器一旦出现,就如同“玉门关”、“大漠”“塞外”等词汇一般,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边塞诗,比如羌笛,就是在日常是各种极少涉及的乐器,多出现在边塞诗中。羌笛的曲调太过于简单,显然不适合宴饮作乐时调音,因而往往出现在边塞,非专业音律人士的手中,带出一种朴素的情感。当然, 也有一些乐器不仅仅限于边塞诗用,在日常宴饮聚会中也有使用,比如说胡琴与琵琶,其音律较为繁复,因而在舞曲中也常常使用。
(二)诗歌题裁的开掘
唐代周边的少数民族众多,且实力都较为强大。从秦汉以来,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战争从未停止。唐朝三百年间,边塞战事频发,边境从来没有彻底安宁、,以唐太宗朝为例,仅唐太宗一朝,即所谓的贞观之治期间,对外战争就多达二十几次,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因为从唐太宗起,对外战争的性质就是正义的守卫战,因此边塞诗中出现的情感,虽然有时候会有度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的渴望,但从来没有对战争性质的指摘,而大多数人最终也将诗歌指向以身报国,守卫家乡上。从初唐四杰到高适、岑参、杜甫等人,描述战争时大多数都倾向于报效国家,虽然不免带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 但从没有诗人批判战争不应该发生。这种情况下,边塞诗往往是在涉及国家时激昂奋进,讲求报效国家,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国热情, 在涉及家乡方面, 又往往流露出思念家乡亲人的儿女情长。这两种感情正与两类乐器相呼应, 一类乐器往往表达前者,而另一类乐器表达后者。在边塞诗中,乐器与诗情相契合。
因为战争的频发,唐代边塞诗得到了空前发展,作为一种诗歌体裁跻身入唐代诗歌主流,成为山水田园诗、爱情诗、送别诗、行旅闺怨诗等题材之外的又一重要领域。正因为唐代战争的频繁,正义战争的性质,整个唐代人们的报国热情高涨,尤其是盛唐时期专门出现了“游边”类作品,很多是人不再通过想象塑造边塞景象、作战景象,而是实际          到边塞游历,看过边塞的作战,这样写出来的边塞诗更加真实,则更能体现边塞男儿的豪情、悲壮与重重细腻的情感。唐代边塞诗恶发展壮大是空前的,也涌现出了高适、岑参等在整个诗史上以写边塞诗最为有名的诗人。
(三)歌主题的深化
有诗云:“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又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整个朝代,虽有著名的“贞观之治”,也有“开元盛世”,但边患问题从来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即使是这两个盛世期间,边塞问题依然严重。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理论上是各族各部落的天子,看似四海臣服, 但其实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外交政策, 他拉拢各部落,通过自己作为它们矛盾的中间人,渔翁得利,从而抬高自己的地位,以此来获得各部落的俯首称臣。这种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平衡了各方势力,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各部落的实力,他们仍能随时反叛,这种忠诚是不稳定的。从太宗、高宗、玄宗,边塞问题从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质的解决,以至于日后养虎为患,安禄山发动叛乱,祸及了唐朝的根本。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盛世不复,虽有日后的中兴,但终究衰落,边塞问题更加严重,各族虎视眈眈。边境不稳导致防守非常重视,边境军人数以十万计,很多人终生从军,难以归家导致了边塞诗中往往弥漫着家国哀愁的气息。
正是诗中所体现的这种“沙场征战苦”与“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精神,让边塞诗不再单纯为将士发声,而是为所有战争中的人民发声: 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与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哀怨,以及战鼓、号角的激昂,无不贯穿着这些复杂的主题意蕴。
三、结语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边塞诗则是唐诗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以其悲凉、壮阔与激情震撼着心灵。边塞诗中涉及的乐器众多,主要包括胡琴、琵琶、羌笛、笛、胡笳、角、鼓,这些乐器本身不仅反映出作为乐器的文化内涵, 更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写作技巧,诗人利用这一意象为全诗铺设基调,还体现出独特的情感意义。在诸多的涉乐诗以及涉及乐器的诗歌中,边塞诗中涉及到的乐器所体现出的情感格外鲜明统一。了解清楚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 有助于在研究诗歌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诗歌艺术特色以及情感内涵, 有助于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歌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
参考文献:
[1]柴树臣.征衣意象的意蕴阐释[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3).
[2]白虹,孟冬梅.孤月 征衣 弱柳 残梦———浅析唐代闺怨诗中的常见意象[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五中学)
96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