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社会文化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海难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浏览107次 时间:2017年3月15日 09:15

/刘源源

摘要:海商法中对海难救助做了制度性规定,这个制度鼓励人们对遇到海难的受困者进行救助,以维护海运的安全。

本文结合相关法律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对海难救援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海难救援法律制度认定

分析海难救助法律的性质应该是以辩证、平衡的眼光来

分析,它的制定的目标是为了减少在航海过程中遇难船只的

损失和人员的伤亡,最大程度的去保障人员的安全,保护人们

航海的积极性。而海难救助又分为多种形式,有人与人之间的

救助,也有政府对人之间的救助。政府对人的救助是强制性

的,主要是为了体现公权。

一、法律中海难救助的性质

根据目前法律的相关规定,对海难进行救助是一种义务

救助,在国际公约中规定如果在海上遇到遇险的船只或人员,航

海的船长、船员对遇险的船只有法定的救援义务,这在国际公约

上有强制性。海难救助性质属于强制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在国家

机关的相关管辖内,如果有船只或人员遇险,该国家机关有义务

在必要时对船只人员进行救援,这种救助的主体是政府,因此对

于这种求助是否成功,对被救者是否支付报酬没有影响。

二、海难救助如何成立

(一)立法目的

海难救助的立法目的是为了鼓励施救者对被救者进行有

效的救助,并根据救助形式给予一定报酬的激励形式。根据国

际公约规定,海难救助中将被救助的分为了船舶和财产。船舶

指的是任何能够航行的物体,包括大型、小型各类船只和沉船

等,但国际公约准许各国加入公约时对船舶是否作业而救助

保留意见。对于军舰一类的非商用船只,这个公约不适用。公

约中还规定了,财产可以是任何渔具、落于海中的飞机、卫星

等财产,但海上钻井平台和相关装置不适用。国际公约中规

定,对于人生命的救助是公法的义务,也是一种人道救助,对

于海上发现的任何一个遇险人,只要救助对本船不会造成危

险,船长都必须进行救援。对人的单纯救援不能在事后索要报

酬,如果在救人的同时又救了财产,施救者才能够在被救财产

中分得部分份额。对于财产的救助,因为存在运费和风险,

国海商法和国际公约的规定本一

)遇险条件

国际公约中没有对遇险到什么程度才能进行救援, 但是

根据相关者的研究,有以下条件成立时遇险1.必须

是在海上或与海相连接道、水域遇险。2.风险必须是真实

的,并且已经无比避免, 如救助目标虽然在危险的环境

中,但本并没有遇险,没有救助必要。3.危险是被救助的目

自身无克服的, 遇险的船只上船员已经无力应对自身所

面临的危险。4.危险的无需考虑,不天灾或者人

,只要是到了要救助的程度,就需要对进行救助。

)救助原则

海难救助的成立还遵循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指的是

在海难救助的法律行为中,施救和被救之间的是否作为,

自愿的。这一原则针对的是在海上遇险的船只和财产,

而不是人生命。国际公约中指,对于海上的船只和财产的救

助,施救者是自愿进行救助的,如不予救助施救者也不

承担任何任,如救助成功得相应报酬。与此相对应

的是,如对于人的救助,不进行救助时将承担一定的法律

任,但救助成功也没有得报酬的权。同对于被救者,

可以对是否进行财产的救助进行自愿选择, 如果其在救助过

程中选择了不进行财产的救援, 那么施救者在救助成后没

有权利针对这一财产索要报酬。如被救者没有进行合理

意思表达管没有签订救助同,施救者在对财产救援事后

也能索要报酬。

三、海难施救方的权利

施救者的权分为:第一是索要救助报酬的权,国际公

约和国海商法中都规定了只要是因为施救者对财产进行了

救助的行为,无论是否救援成功,只要到了救援的效,施

救者有权在事后被救索要报酬, 但如海难是施救

过失引起,或被救者明确表示要救援财产,或因为不

信故导致救助不成功,或救援时同义务的,不能在

事后索要报酬。第二个权是施救对被财产、船只有留置

权。留置权指的是在救助成之后,如被救没有按照相关

约定支付报酬,或没有提供相关保的,施救有权对救援

的财产、船只留置,并船只、财产院申请拍卖后有优先

受偿权。第三个权赔偿责制权,指施救在救助过程

中,因为其自身的过失导致被救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应该

赔偿,对于“无报酬的救援,是否进行赔偿遵

过失原则, 施救只对救助过程中因为施救方自己的过失

导致的损进行

TAG: 法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