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跨文化视角下西方纪录片“中国题材”的身份认同研究

浏览127次 时间:2022年7月05日 10:38
  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摘 要:西方拍摄有关“中国题材”的记录片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有飞跃式的发展,而 BBC 作为纪录片制作领域的佼佼者,其制作的有关中国的记录片也备受国人关注。本文以 BBC 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
  为例,在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下,从血缘关系、传统习俗以及文化交融三方面对西方记录片的“中国题材”进行分析,以期对纪录片中的跨文化现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跨文化;纪录片;身份认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关注程度的逐渐提高,西方拍摄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数量也逐渐增加,拍摄内容也逐渐变得多种多样,涉及社会、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英国广播公司 (BBC) 不仅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机构之一,而且以高品质的纪录片播出平台闻名于世,本文将以于 2016 年 2 月 14 日到 16 日在 BBC 播出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为研究对象,以身份认同理论为支撑,从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纪录片《中国春节》共三集,由《回家》、《团聚》、《欢庆》组成,通过BBC频道播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反响。
  纪录片通过对中国从北到南,从传统习俗到现代变革,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春节的文化魅力以及各地不同的习俗。如今,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交融并存,记录片通过外国人的讲述,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春节体现的血缘亲情、传统习俗和当代文化。
  一、身份认同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产生于具有不同文化身份背景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因此“身份”与“认同”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认同”词根来源于拉丁语中“ idem(same)”一词,意思为“相同”。“身份”与“认同”
  则来源于“identity”这一英语单词,在哲学和心理学层面,通常译为“同一性”。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常会打上身份的标签,以此来认识交际双方,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对于身份的界定,或许是有意识的,或许是无意识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双方能够清楚地认识对方的身份,并积极地、正想地进行交际行为,就会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反之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交际活动失败。个人或群体的身份体现了归属问题。身份是“自然拥有或生成的,是通过个人的意志和理性而获得的,因此人们对自身的存在有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个人及其隶属的群体的identity 都是内在的、同一性的、确定的、整全的、统一的、总体性的、有边界的,是人们把握自我和根植社会的基点”(张静,2006)。身份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复杂,可以体现不同层面。一方面可以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维护、新文化的学习、文化价值的定位、文化类型的判断以及语言的选择和文化融合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具体表现为“自我的调整、面子的维护与群体形象的塑造问题”(戴晓东 & 顾力行,2010)。而且影响因素也复杂多样,如种族、语言、教育等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二、纪录片《中国春节》身份认同分析
  纪录片主要运用三种方式,通过外国人的讲述,来表现记录片中中国人在春节中体现的身份认同。首先是血缘关系,这一种最为自然,且最基本的一种凝聚力。其次是传统习俗,虽然从北到南,各地庆祝方式迥异,体现着地方特色,但是这也体现了最为持久,最具韧性的一种凝聚力。再者是文化交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地受着当代文明的冲击,有一部分卷入历史的洪流,消失殆尽,有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并与当代文明交融交汇,迸发出新的活力。以下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纪录片如何通过外国人的记录与讲述,运用血缘关系、传统习俗和文化交融来体现身份认同的。
  (一)血缘关系。纪录片《中国春节》在很多地方都强调了血缘关系在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尤其是在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上,是如何突显出来的。
  家族是血缘关系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最为核心的部分。那些远离家乡工作打拼的中国人,都会在春节时尽全力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世界约 1/6 的人口因此而移动,因此“春运”
  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这不仅是中国国内各地之间的迁徙,而且也逐渐扩大为国内外的迁徙。很多旅居国外的华人也会赶在春节回家过年。
  其中,片中讲述了女儿在外国成家的一个大家庭团聚的故事。李彤宇是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她向观众讲述了她的家庭故事。距上次回国探亲已有九年多,李表示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最为思念家人,所以这次她带着外国人丈夫和一双儿女回家过年,同时也准备了孩子们画的“全家福”作为新年礼物送给老人。“全家福”,全家在一起是福,这一概念体现着每个家族成员对家庭团聚的美好祝福,也是对家族血缘关系与凝聚力的体现。纪录片不断强调血缘关系在春节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将一个个家庭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血缘关系强化了认同感,让在外漂泊的华人有了强烈的群体归属感。
  (二)传统习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可以说不同地域之间春节的传统习俗也各具不同特色,但都具有共通性。如果说血缘关系是最基本和最具有凝聚力的认同方式,那么传统习俗对中华民族的传承则是最重要的力量。在春节的传统习俗方面,通过外国人的镜头,观众可以看到中国不同地域的人都有相近的庆祝方式,但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色。
  其中在饮食方面,中国人会在除夕准备最丰盛的年夜饭以此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年夜饭的重头戏是饺子,外国人受邀来做客,和中国人一同包饺子,女主人向他们展示如何包饺子和其中的寓意。饺子状似中国古代的元宝,象征着财富;以圆形摆盘,则象征的团圆;将钱币塞入其中,吃到的人则是最幸运的人,这与英国在圣诞节时,把硬币放入布丁中,吃到的人也是最幸运的人的习俗相互呼应。还有酒文化,外国人参与到中国人的酒桌当中,体验中国独特的酒文化,并与英国两相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纪录片中,春节的传统习俗强化了中国人及外国来客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对本民族的强烈认同。
  (三)文化交融。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发展至今,传统文化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部分文化逐渐湮没在发展潮流之中,而也有一些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有了新的传承形式,也让中华民族有了新的认同方式。
  在香港这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独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并存。在纪录片中,观众跟随外国记者的脚步来到了位于香港唯一的陆上区域的黄大仙祠。黄大仙祠同时集佛、儒、道三教于一身,每天会有很多人到这里来上香祈福,尤其是在除夕,是人员最为密集的一天。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活动就是求签,即通过一项古老的仪式来预测未来。数千年来都是由相士来解签,但现在可以由机器来进行解签,更加方便快捷。
  焰火表演是自古以来中国重大节日的最典型的庆祝方式之一,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烟花都产自中国,而浏阳市中国最大的烟花生产地。现代的工匠们依旧会遵从古训,对先辈进行隆重而严格地祭拜仪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焰火的生产更加安全,原料的配比更加科学,并且不断推动对焰火种类的创新以及对生产技术的革新。在这里对先辈的敬畏、对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创新交织在一起,使烟花这一中国传统发明得以传承发展。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于传统身份认同的认知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了新的归属感。通过外国人的讲述,并通过他们的话语与英国进行对比,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种认同感的变化,融入了新的元素。
  三、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纪录片《中国春节》主要通过血缘关系、传统习俗和文化交融三种方式来体现身份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透过西方人的眼睛来强化凸显认同感,激发国外观众的兴趣,同时引起国内观众的强烈共鸣。通过西方记者与不同中国人的交流交往,并且积极参与到中国春节之中,再加上与国外文化的对比,强调了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而回归了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西方记录片中的“中国题材”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有了新的角度。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的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进程,“让·内德文·皮特把全球化理解为一个交杂混合的过程,其间各种形式的文化杂糅在一起——地方的、区域的、国际的、个人的;现代的、传统的、前现代的和后现代等相互交织,它激发了新的文化想象,营造出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要求人们对遗忘的文化经验作新的解读(戴晓东 & 顾力行,2010)”。因此,身份认同的问题也可以置于全球化这一大框架下进行深刻的解读与研究。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春节的影响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把纪录片《中国春节》中的身份认同问题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研究中或许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顾力行,戴晓东 . 跨文化交际与传播中的身份认同(一):
  理论视角与情境建构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 魏然,朱立立 . 文化产生与身份认同 [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3] 张静 . 身份认同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