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月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5)
摘 要:介绍了数列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列通项公式的寻求途径,并针对数列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介绍数列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为中学数学中的数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数列;等比;等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1、数列: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n…简记作{ an };2、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公差;3、等比数列: 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公比;4、递推数列: 对于数列{ an },若任意相邻若干项都满足某一关系式,那么这个关系式叫做数列{ an }的递推式,由递推确定的数列{ an }叫做递推数列。
(二)基本公式
1、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an=a1+(n-1)d,前几项的和公式: Sn=
2、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an=
拆项和求和公式:
①
②
二、怎样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一个数列中,与任意自然数所对应的一项an的值,叫做数列的通项。如果一个数列的第n项(即an)与项数n间的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达,那么这个表达式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很明显,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自变量是自然数的一个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就是an=f(n)。因此,数列的通项与通项公式是有区别的,一个是函数的值,一个是函数式。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可用解析式来表达。例如
对于一个数列,要解决它的有关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数列的变化规律,写出它的通项公式。那么怎样才能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呢?一般是已知数列的前几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一般的是没有法则可遵循的,但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通过与一些已知通项公式的数列作比较的方法来寻找关系,从而求出一些数列的通项公式来。若没有指出它的变化规律时,与它对应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不是唯一的,只是要求写出一个规律比较明显的最简单的通项公式而已。数学归纳法在等差、等比数列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证明方法,它常用来先猜想数列通项,然后给予证明。但难点、重点是给出递推式,求通项。
例2.1:数列{an} 满足a1=0,
解:在递推式的两边同除以(-2)n+1,得:
设
由上式得:
∴
一般地说,数列具有an+1=pan+f(n)(常数p)型的递推式时,则在递推式两边同除以pn+1得
用辅助数列法设
三、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
特殊数列求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那样有求和公式,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只要认真去探讨求其特点和结构,就能找到解题的途径。通常采用的有下面几种方法:
1、 找出数列的一个简单的通项公式,再把通项公式分裂成若干项,使这些项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从而可以使用公式解决问题;
2、 把数列各项拆开,使其有正项又有负项,这样就能使一部分项抵消,剩余的若干项就便于计算了;
3、 把整个数列(即所有项)乘以某个代数式或除以某个代数式,得到新数列后,再进行拆项或消项处理,然后使用公式解决。或者把原数列与新数列进行加、减后再求和。
总之,要善于改变原特殊数列的结构,使其能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例3.1: 求数列32,52,92,172,332,……的前n项的和。
解:观察数列前5项:
…………………………
得通项为:
=
即
答:此数列前n项和为
四、数列的简单应用
数列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等比等差数列,在近几年高考中加大了考查的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关增长率、利润、利率等问题是一类主要的应用问题。
例5.1:某企业年初拥有资全100万元,假定经过生产经营每年资全增长率为50℅,但每年年底要扣除消费资金X万元,余下资余投入再生产。
(1) 试用x、n表示经过n年后的资全(扣除消费资金后).
(2) 若经过6年后资全至少有250万元(扣除消费资金后),求x的最大值(精确到1万元)。
解:(1)设经过n年后资全为
…………………………………………
(2)
即
∴
答:经过n年后资全为
数列在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处于一个知识汇合点的地位,很多知识都与数列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学过的数、式、方程、函数、简易逻辑等知识在这一章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应用,而学习数列又为后面学习数列与函数的极限等内容作了铺垫。应该说,将代数、几何打通的混编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而数列正是在各知识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开成,潘福田.历届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与解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数学典型例题分析及习题[m],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2年版
[3]黄健生,俞绍康,姚楷等.最新 高中数学 方法·思维·训练[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