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苏轼词中月意象抒发深沉历史感的研究

浏览250次 时间:2016年7月29日 17:17

戚白雪 姜云霞

【摘 要】月亮挂在天空,似乎不知人间悲欢离合, 或已经习惯了冷眼看那悲欢离合,它永远地挂在那,对人世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但他却使诗人们望月而思。苏轼作为深知历史的人,也总是面对着月亮思考着历史。

【关键词】苏轼词 月意象 深沉历史感

一、《洞仙歌》之明月

元丰五年初秋的一个晚上,虽然是秋天了,但暑热却未完全消退。苏轼和家人在南堂临水的横廊上闲坐乘凉,江风习习吹拂,带来荷叶的清香,他的脑海中不由闪现出几个句子: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轻轻吟诵一遍,才忽然想起,这不是七岁那年听那位九十岁的老朱尼姑讲故事时听来的么。据她说是五代的后蜀国主孟昶为他的宠妃花蕊夫人所作的。他极力想回忆起全篇,可是,毕竟漫长的四十年过去了,怎么也想不出任何一个其他的句子来。他仔细吟咏开篇的几句,斟酌音律,认为原词的词牌应该是《洞仙歌》,于是,他决定自己将这首亡佚的蜀宫词补全: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水殿风凉,明月皎洁,天气还有些热,不如起床纳凉赏月吧,于是, 孟昶和花蕊夫人起来。看那夜空疏朗清丽,银河附近有稀稀落落的星星划过,两个人说着体己的话,真是惬意啊。月光渐渐地淡下来了,北斗七星也渐渐转移了位置,夜已深了,花蕊夫人望着星空屈指细算:不知凉爽的秋风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代替这炎热的夏风。这时候,花蕊夫人却不曾想到夏逐年消,人随秋老,时光已在悄无声息中将年华偷换。这首词铺写蜀宫旧事,却不落花间俗套,毫无艳软之病,将夏夜纳凉这么一个日常生活细节,写得如此疏朗而有意趣,使主题上升到哲理的高度。126 127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孟昶和花蕊夫人早在朱老尼姑给我讲这个故事时已经不在人世了,现在,连朱老尼姑估计也早已没有了,而我,也已经从一个七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变成了小老头。月亮啊,你能否让时光不再这样匆匆而过,让我暂且享受一下这清风明月呢?不满有缺陷的现实,向往将来的美境,于是,无情的时光便在向往中悄然而逝,这似乎是常人难以避免的偏执。芸芸众生,不知有几人能真正拥有此时,把握此刻。而苏轼卓然独立于世人之上,恰恰在于他能立足现实,从苦难中寻求快乐,从凡人的普通生活中发现美。

二、《木兰花令》之朗月

同样是在一个月夜,但几乎已经是上首词十年之后的事了,苏轼泛舟颖水。正是金风送爽的仲秋时节,苏轼和弟弟曾来颍州看望过恩师欧阳修,他们同游西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这一次到来,已经距离那次近四十年了。43 年前,欧阳修曾担任颍州知州,他酷爱这里的风土人情,当他告老归田时,便选择了颍州作为定居之地。小船缓缓飘荡,忽听远处传来悠扬婉转的歌声,侧耳细听,竟然是恩师欧阳公作的《木兰花令》。半个世纪过去,恍如闪电,转瞬即逝,如今老成凋谢,年轻人一代一代成长,在这清清的颖水河上,熟识欧阳公音容笑貌的,除了天上的明月,恐怕就只有我和弟弟这些白发门生了。他独自嗟叹不已,于是次韵作《木兰花令》一首: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词作以秋叶景物的冷落、清寒烘托内心的凄凉感受, 而拟人手法的运用更将怀念之情渲染得感人至深。诗人对于前辈的深情,犹如映在水中的明月,永恒而纯洁。

三、《永遇乐》之霜月

苏轼善于在普通的事件中思索人生。元丰元年十月, 苏轼在徐州任职。徐州,一个朗月当空的夜晚,酒阑人散之后,苏轼意犹未尽,独自倚在窗前看月,恍惚间来到一座小楼前,借着浓浓的月色,只见屋宇洁净,庭院寂寂,微风轻拂,花影披离。苏轼漫步其间,独自感受这清幽的美景。四周一片寂静,只偶尔有一两声细碎的滴答声,那是园中小池的鱼儿在游动,或是婷婷的荷叶上滑落的露珠……忽然,一个倩影在花丛中闪现,长裙飘曳,凌波微步,惊鸿一瞥之间悄然而逝,只有明月依旧,好风依旧。原来,却是南柯一梦。当时正是三更时分,那惊断他清梦的巡夜鼓声还在断续地传来,风摇梧桐, 叶落惊秋,回想倏然而逝的梦中美景,苏轼不禁黯然, 再也无法入睡,于是索性起来,在夜色苍茫中默默地徘徊。这似真似幻的梦境使他想起了许多许多:他想起燕子楼中的种种旧事,想起古今往来无数的悲欢恩怨,想起驱驱行役、荏苒光阴中为蝇头小利、蜗角虚名所驱使的芸芸众生……所有这一切旧欢新怨,亲历其中,无不真切,无不刻骨铭心。然而,终究经不住岁月长河的冲刷,终将归于虚无,不留一点痕迹。想到这里,一种天涯倦客、人生如梦的虚幻感涌上心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或许百年后,人们登上黄楼凭吊自己,就像自己在燕子楼前想起盼盼一样,感慨万千,浩然长叹!于是,一首《永遇乐》词脱口而出: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觅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词的上片记梦,下片抒怀,人生如梦的感慨贯穿全篇,使梦境与现实相表里,使历史、现实与未来相沟通,把人生的空漠之感表现得极为深刻。人生如梦人生如寄原是中国文人的常规感慨,前者主要反映了人们在空间存在中对个体生命实在性的探寻,后者则反映了人们在时间流变中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沉思。

苏轼显然承袭了前人的思想,并因其自身心灵的敏锐和经历的丰富而使这些感受更为深刻。但是,他并不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是始终保持希望和追求,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肯定个体生命的珍贵和价值,并执着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这些前人的消极的思想,在苏轼这里得到了超越和升华。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就是说人生之梦未醒,都是因为欢怨之情未断,如果能摒弃欢怨之情,便能超越如梦的人生,得到永恒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傅异星. 论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 J]. 云梦学刊. 2003(02)

[2] 严云受.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01)

[3] 王莹. 月亮意象: 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