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浏览219次 时间:2013年12月14日 15:14

赵梓辰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不端事件频发,引发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丑闻比比皆是。学术不端不仅干扰了科研活动的严谨性,更在很大程度上对科学研究的权威性和社会声誉造成巨大的冲击。笔者在参考已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并整合我国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产生原因,进一步揭露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实质,为防止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理论支撑,重塑学术诚信和科学威严,扫清科研路上的不正之风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学术不端;产生原因;治理建议

对于学术不端的概念的界定,各国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捏造、篡改、剽窃(FFP--FabricationFalsificationPlagiarism) 这三种主要的学术不端行为却是共有内容。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稍露头角,如今学术不端行为更是愈演愈烈, 甚至在 心照不宣的学术态度中被默许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已在世界高校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重整学术求真、求实之风迫在眉睫。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频发,不仅影响了学术界的正常秩序, 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是对知识领域无上尊严的践踏,是对我国学术制度规范的公然挑衅。存在于我国科学共同体中的学术不端现象频频被曝光,但缘何却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让学术界深恶痛绝的学术不端行为,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并有它存在与产生的土壤。

一、社会环境的干扰

社会环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干扰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贸易与文化生活日益与国际接轨,人类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趋于多元化发展,并逐渐被西化思想所影响。人,始终是社会人,不能完全脱离于社会本身而独立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然而,我国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远不及发展的速度,以至于在学术不端问题凸显时来不及应对,导致学术不端现象丛生,学术界的象牙塔难以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独善其身。

二、制度的缺陷

这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实质性原因。中国学术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也可以说是学术界默认的潜规则:学者通常将一本著作的章节分为若干篇论文发表,然后再以学术著作的形式出版全部内容。[2] 这样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嚣张气焰,让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变得理所当然。而国外学术界不成文的规定却是:学术著作中的大部分内容,应该是没有发表过的。重复发表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学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科学严谨性的蔑视。[1] 可见,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处事之风,必然导致学术不端现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恶劣于其他国家。

国内缺乏科学的、公正的科研评价体制,缺少科学道德规范的建立机制和监督机制。学术界始终没有建立公正有效的学术资源配置机制,让不少高校教师甚至权威专家钻了制度、体制、机制的空子。据2005 5 9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社会科学家实施的不端科学行为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千名美国科学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在过去三年中有过不端科学行为。[2] 如此惊人的数字,在震撼之余,不禁感慨,仅在千名科学家中,就有三分之一承认有过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教师又岂止千人,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又何止三分之一。况且这些行为仅是当事人自己承认,大都没有被揭发或者披露出来。可想而知,学术界内部到底是怎样的杂草丛生。或许,不能用数量有多少来形容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反而应该计算,在这个复杂又浑浊的圈子中,究竟还有多少人没有出现过任何学术不端行为。当然,这样的指控也许有些严厉,但是,学术不端在现行制度的缺陷中,越来越形成一个漆黑的无底洞,吸引着无数教师为其所降服。

三、学术压力大

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企业工程师,他们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业绩考核、科研指标、科研成果,都要倚靠其论文及专著的发表数量而定,这是学术界的普遍现象,或者说是普遍规律。高校教师由研究员、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过程,说白了,就是论文数量积累的过程。没有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专著的积淀,没有专家学者、学术权威对其研究内容或项目的肯定和赞扬,想要在学术界立足,简直就是空谈。评价体系的僵化,对于教师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学术压力,逼得高校教师只能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拼命发表论文。不仅如此,考核的结果还会与奖励制度挂钩,不恰当的奖励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片面追求数量、争当学术明星的风气。在追求数量与速度的过程中,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搞学术研究,很多课题、数据、研究结果,只能弄虚作假,在别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加以借鉴、修饰或者稍作修改,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在严峻的形势和残酷的现实的驱赶下,在名誉与道德的抉择中,大多数高校教师铤而走险,投机取巧,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前者。

四、学术评审环节存在纰漏

在官本位学术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学术评审机构的审议专家都以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领导组成。他们多半时间忙于行政工作,对于学术上的创新观点、学术思想,都缺乏较深的造诣。判断力的缺失,让他们在科研成果审议过程中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同时,学术评审机构的专家任职周期较长,人员的固定会产生相应的弊端:多次评审经历会让评审专家产生视觉疲劳,大部分专家很有可能在评审过程中草草略过,敷衍了事;多次参与评审的科研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或与评审专家相互熟悉,这样难免会牵扯到利益关系,存在钱权上的交易;评审机构的专家往往是由各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但在参与审议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领域的专家都会参加,这就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参加审议的专家面对的可能是非本专业的学者,并对此专业一窍不通。这样,在评议材料时,多数都是凭着感觉来,从而缺乏基本的公正性、严谨性。学术评审的组织方式如此不合理,很难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从而导致一部分毫无含金量科研成果滥竽充数、侥幸过关。

五、科研成果的出版环节管理不善

为弥补办刊经费不足的问题,很多学术期刊收取定额的版面> 才智 /89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

费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随着我国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对学术论文数量的要求不断增加,以及高校对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发表论文的进一步要求,很多核心刊物版面费的性质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研究生与博士生的数量日益扩大,但出版管理机构对于刊号的申请发放却未曾松懈。因此,很多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版面发表论文。只要论文署名有某名导师、或者某知名学者、或某方面的名专家、或是某位权威著名学术课题中的一部分,很多出版社都会放松口径,敞开大门,积极发表。更有甚者为了丰厚的利益,不问出处,不进行必要的论文监测系统的相似度检测,只要资金一到位,直接刊发文章。这样学术理念不清楚,毫无学术评定标准和学术道德的行为,注定会刺激存在变质金钱交易发表论文行为的衍生,也会进一步催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发展。

六、惩戒措施不够严格,社会舆论力量薄弱

尽管一批又一批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出来,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不顾后果地以身试法?不仅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所获得的利益颇为丰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惩罚的力度不够,不能给予学术不端行为以威慑力,也不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对待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除了被取消学位或者职位、职称外,很少有当事人被降职或者革职,或者开除的,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结果就是,犯错误的人依旧安稳得坐在其原来的位置上,各种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行为也没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远观国外,一旦出现学术上的丑闻,当事人绝不可能再留在该教育或科研机构,并不可能再从事任何学术工作。只是简单的对比,就反映出我国对待此类问题的中庸之态。严肃的学术纪律和严厉的处罚措施,是捍卫学术纯洁性的有力手段。现阶段,科技部颁布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中,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约束,还只限于行政处分,而未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从而缺乏有效的惩处措施。来自社会舆论和行业权威的痛诉力量也是相当薄弱的,若是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保持群起而攻之的态度,想必,这种恶劣的行为,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泛滥。

七、心理作用不健全

心理防线往往是突破道德关卡的最后一扇门。而无数的教师, 却又在利益的循循诱惑下,毫无抵抗力地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现实告诉他们,就算是自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有违道德,但事情被揭发出来的可能性极小。或者,被披露之后所要面对的, 也只是以小惩代替大诫,他们还是会收获他们原本想要得到的。这样的结果对他们来说,毫无威胁、震慑作用,就像在挠痒痒,不痛不痒,到最后舒舒服服,不费吹灰之力,可坐享其成。在这些人眼里,学术不端行为所要付出的成本颇低,然而预期的收益却出人意料得高,所以他们宁愿冒着被揭发、被检举的小概率风险,来获取更大的收益。这无疑形成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放任和鼓励,从而诱使更多教师走向学术不端的万丈深渊。

这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民大众的不在乎和纵容,为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扩张,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者持宽容态度,分别有39% 23% 的博士表示这种行为值得同情可以原谅[3] 普通民众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大多呈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而有些教师的论文或专著在被揭露有学术不端行为之时,不仅学校急忙为其辩解,不予以严查和严惩,短时间内迅速提干,就连学生都会为导师大喊叫冤,信誓旦旦,一副誓死捍老师尊严的模样。他们坚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必定是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所以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在这样盲目的袒护中,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岂有不蔓延之道理?

哈佛大学原校长科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教师的质量。我国大学之所以跻身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不仅跟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有关,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并积极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学术正,天下乱,犹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学术亦乱,而治具且失矣。[4] 高校教师学术行为端正对科学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维护高校学术声誉、重塑教师队伍形象、净化学术风气、规范学术道德的高校教师学术诚信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为人师表,教师的形象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学生的方向标。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和学校的发展。作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中坚力量,对于高校教师的行为约束,势在必行。学术不端行为与科学态度的严谨性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要保持科学象牙塔的纯洁与神圣,维护科学共同体这片神秘土地不被丑陋的行为所侵蚀,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构建健全的学术道德诚信体系,完善资源合理分配制度,将惩戒力度提升到法律的层面, 对于遏制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行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想一蹴而就,将这种行为消灭在一夕之间,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们始终相信,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终将在社会的舆论监督与人民的讨伐声中被高尚的学术道德所取代,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抱朴守真的学术之风的吹拂下,学术界会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异彩,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曹树基. 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及惩治. 社会科学论坛.2005 年第3 .

[2] 刘轶博, 张磊, 雷二庆. 学术不端行为研究.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年第2 期(总第27 期).

[3] 赵延东.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中国软科学,2008 年第5 .

[4] 蒋寅. 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与对策. 社会科学论坛,2009.9(上).

[5] 吴琴南. 德国加强控制科研不端行为.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 年第1 .

[6] 刘尧, 余艳辉. 大学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诊断与防治. 大学教育科学,2010 年第1 .

[7] 张银霞. 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不端行为-- 概念、特点及对策. 比较教育研究,2009 年第8 期(总第235 期).

[8] 蒯强. 法国倡导科研诚信和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措. 复旦教育论坛,2007 年第5 .

作者简介:

赵梓辰, 江西农业大学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研究生。> 才智 /90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

TAG: 高校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