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基于影像角度选择的影视画面美学研究

浏览134次 时间:2021年2月25日 14:13
  生活中处处是真、善、美,美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陶冶人们生活的情操。艺术美学是美学中的一个交叉学科,主要由文学、喜剧、音乐、美术、电影等构成。影视通过其独具特色的视听元素,为人们带来极具震撼的视听感受。影像带给我们不仅仅是内容美,更有画面的形式美、造型美。内容美有喜剧也有悲剧,有虚构也有纪实。生活中,人们都在追求美,其中形式美充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美决定着形式美。
  如果说选择是摄影的第一步,那么影像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影片主题和内容的表达。影像角度对影像造型的透视关系、情节的叙事关系、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像视觉风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角度强化透视关系
  摄影画面造型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二维的空间塑造三维的效果。任何摄影师摄影作品都不会忽视立体感、空间感和透视感的的营造与强化。一般影像拍摄过程中空间透视感的营造有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单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以及焦距透视等几种方法。而拍摄角度恰恰能够夸大和强化这种透视关系,特别是线性透视,让观众获得一种非凡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拍摄方向影响线性透视,影响画面空间深度。正面拍摄和侧面拍摄,利于表现画面的横向线条,画面缺乏方向和力量,显得平稳、单调、呆板。而斜侧线条,配合短焦距镜头,强化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利于表现对角线,画面有纵深、有方向、有力量。强化透视,把线条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处理在画内和画外是很大区别的。点处理在画内中央和处理在偏离画面中点,透视效果是不同的,偏离画面中点,透视感更强。吴久灵拍摄的《乌江纤夫》采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极大地夸张了空间透视感,人物产生了一定的变形,很好地表现了纤夫拉纤的艰辛。另外,斜侧角度拍摄,透视点处理在画内偏离中点,强化了画面的透视效果,是画面表达的主题更明确,更震撼。
  拍摄高度也影响着画面线性透视,是展示线性透视的基本条件。平角度拍摄,一般来讲,透视感弱,有规律排列形成的线条和自然景物中固有的线条被压缩,不能较大限度的平展在画面上。仰拍、俯拍有利于表现线条透视效果,采用仰角度拍摄,线条自下而上收缩汇聚;采用俯拍则能最大限度地把画面中的线条展开,采用仰拍角度或俯拍角度结合斜侧拍摄方向,则能充分利用画面容量,方向和高度合理地运用,增强了画面的空间透视效果。《河道弯弯》在太阳落山后,利用天空的折射光反射到河面,逆光拍摄到这柳太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江苏泰州 225300)摘 要:影像角度选择在影视作品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承担着强化透视关系,体现叙事关系,塑造人物形象,决定视觉风格,关系到摄影和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的表达。
  关键词:角度;透视;叙事;人物形象;视觉风格作者简介:柳太江(1978-)男,江苏省连云港市人,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视听节目策划与摄制。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突发公共事件下主流媒体短视频叙事模式研究”( 2020SJA2427),项目负责人:柳太江。
  张优美的摄影作品。作品主要借用俯角度提炼S形线条,使河道弯曲的线条能够平展在画面中,夕阳西下,两匹马漫步河边,笛声响起,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歌唱,也是对两个人爱情的赞美。纪录片《航拍中国》,拍摄过程中,有线条透视和空气透视。影片很好地借用俯拍,甚至顶角度拍摄这个特殊的角度,歌颂着祖国的山山水水。
  角度体现叙事关系
  角度不仅能强化造型效果,而且擅长表现叙事关系。正面角度和平角度拍摄往往导致画面内形象前后叠加,前面形象遮挡后面形象,不利于展现画面内部形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叙事关系。正侧面角度往往表现对话场面,是把双方放在一左一右,不偏不倚,平等对待,体现一定的叙事关系,侧重于肢体和对话交流。但正侧面角度的叙事关系,没有侧重,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往往不够明确。而斜侧角度,有时结合俯角度,很好地展现形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叙事关系,有所侧重,能够充分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创作者主观态度的体现。
  角度强化时间轴叙事关系。图片摄影是一种瞬间艺术,表现的是一种状态,往往依靠观众的想象,结合作品内的形象对整个摄影作品的故事进行“补充”。1993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图1),是凯特·凯文的作品。该照片构图简洁,向我们讲述了在非洲这片的贫瘠土地上,一个头大如斗、骨瘦如柴,被饿得奄奄一息的非洲孩子,后侧方一只脚蹬泥土,脖子微缩,虎视眈眈的非洲秃鹫,等待猎食女孩的事件。作者很好地利用斜侧角度,把两者处理在对角线上。对角线有纵深,有动感,灵活,活泼,恰好能体现出秃鹫向前捕猎女孩的动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苏丹战火和自然灾难对当地人们造成的伤害。在图片摄影中,斜侧角度对形象的展现不仅仅体现出空间关系,更体现出女孩一死,秃鹫捕食的时间叙事关系。
  角度强化因果关系。单幅摄影作品和一个镜头画面中,特别是在纪实性摄影作品中,场景就是叙事的环境描写,画面中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叙事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分为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主体形象与其他形象之间的关系。被摄主体往往在前景,侧后方交待事件发生的原因。这时候斜侧角度和俯角度就能够很好地把被摄对象平展在画面中,画面层次清晰,有利于交待形象之间的叙事关系。《台风海燕》就是使用的是俯角度,把台风海燕过后,房屋、树木、田地等,一片狼藉,家园尽毁。作品使用俯角度强化画面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的同时,引发人物对当地人们遭受的灾难给予深深的同情,并引发人们探析灾难背后的原因——台风海燕。
  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关键在于要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描写人物的各种方法,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以及细节来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对人物摄影,特别是电影电视剧来说,至关重要。影视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有很多,有音乐、音响、色彩、细节、情节等,角度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拍摄高度塑造人物形象。当创作者想让被摄人物显得高大、崇高,以及盛气凌人,就需要使用仰角度;当创作者鄙视,同情,以及藐视被摄者时,就可以使用俯角度;当需要被摄者以平等、亲切和熟悉等形象出现在观众前,就需要使用平角度拍摄。著名摄影作品《浩气长存》(图2),通过英雄雕像、青松、和平鸽等形象向观众表达主题: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为了凸显英雄形象,创作者特意运用了仰角度拍摄,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思想,诠释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拍摄方向塑造人物形象。拍摄方向一般分为正面、侧面和背面几个角度。正面往往给观众展示的是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主要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情、神态,展现人物的动作姿态。正面拍摄人物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容易产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在刻画激烈的人物性格和心理,以及展现人物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正面角度拍摄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背面角度,因为看不到人物的面部表情,人物的动作和体态往往容易调动观众的想象和好奇心,含蓄的表现,容易塑造人物宁静的内心、内敛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
  拍摄距离塑造人物形象。不同景别代表创作者想让观众看到不同的对象,这一角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远景交待事件所发生的背景,交待环境,交待地点。远景是从远距离拍摄所得到的画面景别,它能够包括被摄景物广阔的空间,易于表现整个环境和总的气势,但不利于交代具体情节和细部。在远景画面中,可以表现自然环境、景物规模、数量、气氛、气势,表现自然景观和大的群众活动场面,情节、细节的塑造降到次要地位,空间环境塑造上升到主要位置。在远景画面中,空白、空间往往占据较大的面积,在画面中占优势地位,可以引人联想,寓情于景,创造自然含蓄美和无限深远的意境,在影视片中,经常运用远景来抒情,展示志向、理想、抒发情怀。文艺作品中,环境的烘托往往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坐铺垫。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借用“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的环境描写,自己的志向与情感。影视作品利用空镜头的环境描写,草木有情,也寄托了自己或者主人公的志向与情感。
  角度决定视觉风格
  一个摄影师,一部影片的导演往往都有自己的视觉风格,比如摄影大师布列松往往从生活中的细节着手发现一些戏剧性的人物和事件,著名导演张艺谋早期作品喜欢使用大红色。创作者形成自己的风格往往跟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题材内容本身和创作者的个人爱好息息相关。通过某种惯用的异乎寻常的角度告诉人们,这就是他和他作品的风格,通过制造强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来强调其创作特点,张扬个性。张艺谋的作品《英雄》使用大量的大景别,偏于写意,形成这部影片独特的视觉风格。而李安的很多作品使用大量的小景别,注重细节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形成李安导演独特的视觉风格。著名影片《后窗》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作品沿用希区柯克一贯的悬疑风格。作品另辟蹊径,一个在家的养伤的男人,用自己的相机从千家万户的后窗“偷窥”这一特殊的角度,展开影片。
  角度能够决定作品的视觉风格,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视觉风格,而忽略内容的决定作用。角度必须服从作品内容的需要,任何环节都离不开叙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不能破坏作品的整体性。
  《黄土地》是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影视作品。作品开头使用大量的远景对黄土高原的表现,画面中天空少,高山和黄土高坡多,代表封建思想对人民的压迫。这也奠定整部影片的基调。之后,影片拜堂成亲这一场戏,导演更是独具匠心,使用了大量的正面角度,利用了画面对称结构的弊端,呆板,缺少变化,很好地凸显了影片的主题,也暗示主人公翠巧的悲剧命运。
  作品通过影像角度的选择给观众不仅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更是创作者主观态度、个人情感以及个人观点的体现。影像角度不仅仅是画面视觉造型的体现,更要服从作品视觉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参考文献
  王惠仪.基当代摄影的图片叙事性分析探索.中国文艺家郑国恩 崔畅.摄影造型的表现力.当代电影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