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两汉地方善政中的文教之治

浏览165次 时间:2020年7月20日 10:55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地方治理,特别是自秦代正式推行郡 治中的指导作用。董仲舒向武帝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县制之后。郡县直接与民接触,郡县管理的好坏既决定了老 家”,(《汉书·董仲舒传》)儒家经典逐步成为现实政 百姓的生存状态,也关系王朝命运,西汉宣帝就曾感叹: 治之大纲,六经中的论断就是现实政治的原则,甚至出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 “《春秋》决狱”这样直接运用经典论事的现象。从西汉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汉书·循吏传》)二千 中期开始,政府上下皆重视对经典的研习,皇帝也不例石,指的就是郡太守。从历史之大势看,汉代是郡县制度治 外。汉昭帝五年诏:“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理方式试验的时代,与时代风气相配合,两汉地方治理形成 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论语》
  了许多后世可以遵循的典范。钱穆先生说:“中国历史上讲 《尚书》。”(《汉书·昭帝纪》)后汉开国皇帝光武帝 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汉朝,所谓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 刘秀本人即是太学生,他的儿子明帝“十岁能通《春 美。”[1]两汉地方治理之所以能取得令后人瞩目的成就,主 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师事博士桓荣,学通《尚因之一既在地方长官推行文教。 书》。”(《后汉书·明帝纪》)社会有向学的风气,那就地方社会言,两汉承弊秦而来,社会处于剧烈变动之 些对儒家经典着实下过功夫的官员被选派到地方任职,西中。一是,虽然已经建立了郡县制,但从战国流传而下的豪 汉中叶以后,在《汉书》与《后汉书》中那些能够入族势力在地方上仍能作威作福,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部曲、 《传》的地方官吏大都深通一经,如,董仲舒专研《公羊奴隶还大量存在;整个国家制度虽然不再是封建制,但地方 春 秋 》 , 做 过 胶 西 国 相 , 魏 相 ( 西 汉 河 南 太 守 ) 通社会结构依然保有封建的残余,县以下的亭长、三老等在他 《易》,张敞(西汉京兆尹)治《春秋》,宋均(东汉辰们所居之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二是,一般平民知识匮乏而愚 阳县令)明《诗》《礼》,张酺(东汉东郡太守)长于昧,一方面农人安土重迁,另一方面,老百姓又易搅动而难 《尚书》,等等。儒家强调仁政、礼乐之治、和谐、以民安宁。三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未开发或初开发地区仍 为本以及强调修身是治国的基础,这些观点都深深影响到处于刀耕火耨阶段。四是,国家的边界在不断扩张,原来属 由学入仕的官员们。儒生出身的王莽曾下诏表达他对官吏外族的边民也逐渐融入华夏大家庭,随之而来的税、役逐年 的看法:“夫吏者,理也。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上升,老百姓对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就是两汉地方治理 也。”(《汉书·王莽传·下》)的背景。如何实现地方的长治久安是与两汉政权相始终的课 三、治理中注重兴文教题,更信奉权力的酷吏之治虽也能收一时之效,相比而言, 这样的学者型地方官吏遵从儒家经典的教导,在治理文教与德治则显得更可取。 中要体现儒家理念,这就要兴文教。所谓文教,就是刚性一、改革中央政府选拔官吏标准 制度之外的观念引领,两汉文教,主要包括,首先,是重 地方文教之治始于中央政府选拔官吏标准的变化。西 风俗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提倡节俭,倡导尊老,表彰孝 汉初年,占据县以上各级政府职位的基本都是随从刘邦打 德与质朴。如西汉颍川太守韩延寿,“上(尚)礼义,好 天下的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但从第三个皇帝文帝开始官僚 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 的选拔不再仅限于军功或者是荫任——当时立军功机会不 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学校),春秋乡 多,而凭荫任出仕者多是无能之辈,于是汉文帝下令举贤 射。”(《汉书·韩延寿传》)学校是改变风俗的重要手 良方正,举孝廉。前元二年文帝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 段,地方学校之议起于董子,董仲舒对策中道:“是故南 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后来选 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 拔官吏的标准还有:光禄举四行:“质朴、敦厚、逊让、 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 有行”,(《汉书·元帝纪》) “有道术,达于政化”, (《后汉书·安帝纪》)又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 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 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 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百官 志注》)这些官僚品性的要求主要由读书人满足,于是, 从汉武帝开始,太学成了培养官僚的重要机构,太学生通 过考试,考取甲科者出身为郞,到宫内做皇帝身边的侍 卫,考取乙科的就要回本乡地方政府担任吏职,充当地方 长官的掾属。各级行政首长与下属的大部分慢慢由读书人担任,汉政权也实现了由马上得之向坐而治之的转变。
  二、突出儒学在政治中的指导作用
  文治政府在汉武帝时代初见雏形,开始突出儒学在政 (下转第71页) 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 舒传》)中央太学、贵族家庭学校之外,注重文教的官员 们都会如韩延寿一样经由地方政府建立学校,以让更多的 平民子弟入学受教育,王莽执政期间甚至要求在乡一级设 立经师与《孝经》师。(《汉书·平帝纪》)两汉都有一 些新开发地区,这些地区古传的风俗多有愚昧、落后的一 面,到这些地方任职的官员尤其要通过兴庠序,以儒家礼 教重构社会生活,使这些地区融入儒家文化圈。其次,礼 敬士人,也就是读书人。一些地方官员会特意去拜望当地 有名望的读书人,选拔他们作自己的幕僚,也会通过一些 特殊方式来表彰有德行与学问的学者,如何武为刺史, “行部(巡行视察)必先即学官(学校)见诸生,试其诵亩,五谷美恶。” 学士,虽身居大位而义不私取,多有为官数年仍家境贫寒 (《汉书·何武传》)何武对学问、教化的重视要先于收成。 者,如,张霸博通儒经,做过两任地方太守,又在中央任 文翁通《春秋》,为蜀郡太守,见当地辟陋有蛮夷风气,于是 侍中,却没有给后代留下资产,他的儿子张楷也深通儒 选派郡县小吏至京师受学于博士,学成归来提拔重用,又兴起 学,因为贫困只能靠卖药为生。(《后汉书·张楷传》)学校于成都,招收各县子弟入学,又常使学生在自己身边帮助 实践德治的官吏为政务宽,期望以德服人与感动吏 处理政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 民,史传中常常出现吏民“不忍欺之”的叙述,更有甚 教令,出入闺閤……于是大化。”(《汉书·循吏传》)东汉 者,有被感动而羞愧自杀者。上文提到的韩延寿“接待下末孔融任北海相,专门为学者郑玄建立了一个“郑公乡”。 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后汉书·孔融传》)这些官员们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 ‘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 在一起讨论问题。再次,一些官员自己会亲自讲学,董仲舒认 死。”(《汉书·韩延寿》)东汉卓茂,“以儒术举为侍 为,“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汉 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 书·董仲舒传》)地方长官负有宣讲的责任,这也起于学术官 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后汉书·卓 员的自觉,就如张禹官至丞相,长于《易》,他在其漫长的官 茂传》)吴祐做胶东侯相,为政仁简,以身作则,“民有 僚生涯中长期教授《易》学。(《汉书·儒林传》)东汉伏恭 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后以道理引喻,务在和解, 因治行优异升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由是北州 “吏人怀而不欺。”(《后汉书·吴祐传》)多为伏氏学。”(《后汉书·儒林传·下》)
  四、治理中注重发挥德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兴文教是为实现德治,而为官者只有自己操守谨严才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能为德治树立榜样。羊续为太守,他的妻儿来看望他,他以私事不入公门为由拒绝接纳,实际上是身无余财,招待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