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哲学论文 >> 其它相关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论董业明教授对孟子的评价

浏览269次 时间:2010年12月06日 15:55

论文关键词:孟子 苏格拉底 董业明 中西方文化

论文摘要:《先哲的论辩术——苏辩与孟辩》一书,讲的是两千多年西方先哲苏格拉底与差不多同时代的孟子的论辩术。此书的作者——董业明教授,中文系主任、教授,系院级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负责人和“鲁南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逻辑学会会员、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枣庄市语言学会会长。主要从事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的探索和研究,出版专著4部,主编、参编教材4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成果获省社科三等奖一项,市社科一等奖一项,市社科二等奖二项,获学院一等奖多项。目前主持有省级立项研究课题二项,院级立项课题多项。2000年被确定为“枣庄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6年被评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http://www.uzz.edu.cn/kcjxl/admin/news_view.asp?newsid=190

读这本书时,给我这么一种感觉:本书作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了解,完全是站在一个西方人的观点是亵渎孟子、亵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于董教授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我不敢苟同,在此对此书中的部分观点做出一些评价。

作者在这本书第六章中分别讲述苏、孟论辩术的同时,并对苏格拉底、孟子作了一些评论。就是他的这些评论引起了我强烈的不满。

教授分别从一下几点对苏、孟做出评价:一、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二、对待权力、官位的态度不同;三、对待法律的态度不懂;四、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同;五、对待亲属的态度不同。

一、             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

在这一节中,作者引用的事例是:                                              曾子在武城居住,越过军队来犯。有人便说:“敌寇要来了,何不离开一下呢?”曾子说:“好吧,但是不要使别人借住在我这里,破坏那些树木。”敌人退了,曾子说:“把我的枪舞修理修理吧,我要回来了。”敌人退了,曾子也回来了。他旁边的人说:“武城的官员对待您是这样的忠诚恭敬,敌人来了,便早早的走开,给百姓做了个坏榜样;敌人退了马上会来,恐怕不可以吧。”沈犹行说:“这个不是你们所晓得的,从前先生住在我那里,有个名叫负刍的作乱,跟随先生的其实个人也都早早走了”                                                  子思居在卫国,齐国军队来犯。有人说:“敌人来了,为何不走呢?”子思说:“假如我也走开了,君主同谁来守城呢?”                                                                              孟子说:“曾子、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曾子当时是老师,是前辈;子思当时是臣子,是小官。曾子、子思如果兑换地位,他们的行为也会是这样”(《孟子·离娄章句下》)

教授是这样对孟子做评价的“如果说孟子贪生怕死,未免言过其实,但他对待生死远不如苏格拉底那样豁达、超脱。透过这个故事,以及孟子为曾子‘逃跑主义’所做的辩解,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孟子的生死观,在孟子看来,人们在生死的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要因人而异;只要身份特殊,是可以不顾他人死活先逃跑的——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世俗而功力的生死观” 

作者对苏格拉底的评价确实如此:“苏格拉底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其操守纯粹高洁,气节超群脱俗,表现出一种达观而超然的生命态度。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面对审判官誓死捍卫真理,不想写恶势力低头认罪。”

我对作者所举的两个事例很不赞同,首先这两个事例完全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写孟子对待曾子在战争即将来临时逃跑的态度,这仅仅是孟子的一个态度,绝不能说明孟子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苏格拉底这个例子是苏本人面对生死的态度,试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把苏格拉底换成孟子,我想孟子肯定态度更坚决,更不会向恶势力低头。所以教授所举的这两个例子把苏、孟二人完全不相干的例子拿出来对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其次,作者说的孟子这是一种实用主义、世俗而功力的生死观,对此我想说教授的这些话完全是抛弃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说的,他不懂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是一个尊崇老者、长辈的社会,遇到危险保护老者、长辈使我们的文化,在中国一个不懂得“孝悌为先”的人会遭众人唾弃,而在西方社会,估计在她们的字典里也很难查到“孝悌”。

对待权力、官位的态度不同

在这一节中作者这样评价孟子;“孟子表面上清高,但他骨子里却很功利;口头上藐视权贵,是功名利禄是粪土,实际上却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四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拜访诸侯,求见君,以期引起他们的青睐,以便谋个卿相、博士的地位。”

教授对苏格拉底的评价:“苏格拉底对待官位和权利比孟子要超脱一万倍。苏一生远离政治,从不喜欢往王宫、朝廷那凑热闹,终生未曾主动谋过一个官位,仅做过一次元老——每个家族推举出元老50人,值班36天——一年的十分之一天,像出义工一样,根本就不能算是做官。” 

面对教授的这种评价我又不得不说,教授您的确很厉害,能从鸡蛋里跳出骨头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国是一个主要有儒家学说统治数千年的社会,儒家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出世,从董教授对孟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在教授眼里出世就意味着为自己谋取官职,我不敢说在当时孟子所处的时代所有的受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都能做到为天下苍生而出世,但我可以肯定的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孟子一定不是那种只关心自身利益的人, 他是为天下苍生而奔波的人。哪个人不想过着舒舒服服的生活,而孟子却一生奔波,他只是想在实现自己理想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个诸侯实现富国强兵。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说他不把自己的才学用在为人民服务上,只是一味的追求舒适闲散的生活。(当然我本意不是批评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而是意在驳倒教授的观点,每个东西既然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更何况是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只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哲学家不同的人生追求)

对法律的态度不同

书中作者举例说:“如果是普通百姓杀了人,舜肯定按律法严惩不贷,但自己的老爹犯了死罪,却可以帮他逃亡、隐匿。孟子心中的圣人竟然这幅德性,法律在他们手中竟视作儿戏一般。假如让孟子执掌权柄,主持国政,那么国家想必不会有多少正事,因为如果连法律都不当回事,那么还有什么事值得尊重的呢?舜对待其他罪犯和恶人加以惩处,而对自己十恶不赦的弟弟却封以国土,安排他做诸侯,但是孟子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了,怎么可以厚此薄彼,对他人狠,对亲人爱呢?”

当读到作者的这段话时,我只有一种感觉——董业明真的是教授?我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说的这些话简直就是没在中国生活过,一点都不了解中国文化。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一节中说道,西方社会是法制,而中国却是礼治,所以教授所谓的孟子把法律当儿戏之类的话无从说起,没有法律,何谈依法办事。教授所说的孟子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忘记了自己说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我却觉得恰恰相反,孟子所言意在:只有先能孝敬自己的老人,才有可能推及从而孝敬别人的老人;先爱戴自己的小孩才能推及爱戴别人的小孩。舜能在自己的父亲、弟弟犯法的情况下,依然能做到孝敬、爱戴他们,这正是孟子心中的圣人应该是的样子。

对待金钱的态度不同

作者引用了下面这个例子:

彭更问道:“跟随的车辆几十,跟随的人几百,由这一国吃到那一国,(您这样做)不也太过分了吗?”                                                      孟子答道:“”如果不合理,就一筐饭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理,舜接受了尧的天下,都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了吗?(《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教授对此事例的解析为:“孟子当时过着一般贵族都赶不上的生活,而且对这种生活,他安之若素,不以为然,一点都不觉得奢侈,反而认为理所当然。《孟子》中尚有多处文字记载孟子接受他人巨额馈赠。有一次齐王为了挽留住孟子,竟然托人给孟子传口信,要在临淄城里的豪华地带送给孟子一套豪宅子,用万钟之栗养活他的门徒。” 

教授这样的分析,我想说:看来你还是懂一点中国文化的,最起码会用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教授在读者不知不觉中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信息——孟子的存在就是浪费国家钱财粮食。也许在董教授眼里只有那些驰骋沙场的将军们才有资格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像孟子这样的思想家是不配的;在教授看来有学识、有思想的人才天生就应该过着贫苦的生活,并且像苏格拉底一样只做一个街头的哲学家,不为社稷着想,不为国家的安危考虑。其实教授可以辞掉自己的工作,像苏格拉底一样活在社会的底层,去街头传授自己的思想观念,那样才能体现您的高尚。

对待亲属的态度不同

在这一节中教授对孟子的批评更是难圆其说。一下是作者引用的事例: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埋葬母亲,又回到齐国,他的学生充虞受孟子的委托为孟母置办棺木,充虞事后问孟子:“棺木似乎太好了”                                                                           孟子答道:“上古对棺椁的尺寸,没有一定规矩;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的厚度以相称为准。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讲究棺椁不仅是为着美观,而是要这样,才能尽孝心。为法治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当然不称心;能用上等木料,没有财力,也还是不称心。又有能用上等木料的地位,财力又能买得起,古人都如此做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呢?而且为了不使死者的尸体和泥土相挨,对孝子来说,难道就足以称心了吗?我听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在父母身上省钱。”(《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教授这样评价厚葬母亲一事:“孟子一生追求的就是显名和厚禄,他利用为母亲办丧礼来标明自己的孝道,并显摆自己做人的成功——光宗耀祖、光耀门庭。抛开这些因素,只关注他对故去母亲的态度,就足见他对自己家人、亲属的关注和重视——只要是他的,他喜欢的,他尊崇的,和他沾了边的,就都是金贵的神圣的,不容轻视的,尧、舜、孔子是这样他的母亲更是这样,受到的待遇自然也要高于常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中心论,典型的自恋自大狂。”

看到所谓的教授写的这些,不止我,也许已有很多人对他的“独特”的见解表示抗议。在教授眼里孟子的孝顺竟然成了显摆,也许董教授您不会孝敬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为了作秀而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是您不能把自己做人的原则强加到孟子身上,因为孟子不是你,他那个年代更没有“显摆”这个词。

在费孝通老先生《乡土中国》一书中讲到中国的社会是属于差序格局,我们的这种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掉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从费孝通老先生对我国社会学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所拥有的是“推己及人”的文化。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讲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再而推己及人的过程。当然在此的“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是自私的,正如费老先生所说的,这里的“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画法的问题。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上面选自《大学》中的这段亦能说明我们推己及人的文化,它强调只有先修养自身品德才能整治家庭,治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才能是天下太平。

我们社会的这种差序格局不像西方社会那样人人平等,在他们眼里没有人情冷热问题,而是权力问题。所以在西方社会讲的是权利,而在我们中国却更多的是攀交情、讲关系。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我也理解董教授的那种看法,他是完全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孟子并对他做出错误的评价。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有他的优势之处,中国的哲学亦有西方哲学所没有的韵味和独特之处。不能随便的给不同的哲学、文化分等级,因为这些不同的哲学、文化没有好坏,只有差异,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TAG: 评价 孟子 董业明 苏格拉底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