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广西民俗文化词语英译初探

浏览171次 时间:2016年2月18日 16:40

麦红宇

 


摘要:本文归纳了民俗文化词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信息处理策略并提出民俗文化词的几个翻译原则:准确传达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塑造正面文化形象和简洁紧凑,以期促进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广西民俗,文化词翻译,文化意象, 文化身份

 

引言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 如民俗博物馆、展览馆及各地的民俗文化节等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以及文化设施中所提供的英文翻译资料, 成为外国人了解广西的重要媒介。民俗文化词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广西对外文化推广和文化传播的效果。

1.民俗文化词

何谓民俗文化词?民俗文化词主要指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在汉语中已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法,但在英语中缺乏现成的对应词汇的词语。民俗文化词大多内涵丰富,特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

民俗文化词可分成物质民俗文化词、社会民俗文化词和精神民俗文化词三大类。物质民俗文化词包括衣食住行所涉及的各种用品和用具,如:龟苓膏、生榨米粉、风雨桥、吊脚楼等。社会民俗词涉及各种人生礼仪及节日习俗,如哭嫁、走婚、赶圩、百家宴、红白喜事等;而精神民俗文化词来源头于各类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或民间艺术,如布洛陀、财神、踩堂舞,芒蒿舞等。

民俗词汇在英文中的文化缺失,给其英译带来了不少难度。例如,有资料把“长命锁”翻译为“a long lived lock,此后并未加任何的文字说明。英文读者看了只会认为此物是用来锁门的东西,也许会解读成此锁质量上乘,坚固耐用,而不会想到它是用来祈求小孩平平安长命百岁的一件信物马慈祥,2009)。而“肚兜”被翻译成 “woman bra”,也实属无奈之举。“bra”指的是承托起胸部的文胸,一般里面带钢线,外面装饰有法国蕾丝花边,与古代中国妇女所穿戴的肚兜相差甚远。

2.民俗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是翻译的一个老话题。民俗文化的翻译同样涉及到翻译究竟是以原语文化还是以译语文化为出发点的问题。

“异化”的翻译有助于保持原语文化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 在译文中对地方民俗文化形象的充分保留, 将有助于世界接触并了解地方民族文化的精髓,突显本民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而“归化” 的翻译策略则强调译词在译语文化中的适应与生存。译词必须适应译语文化,在译语文化中被接受,才能传递本土民俗的文化内涵,促进地方文化走向世界。

然而,如何将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有效传播出去和如何使其在译语文化中被接受是翻译工作中两个同等重要的环节。这两点即是冲突的,也是互补的,不可脱离任何一方而单纯地谈另一方。因为译词的民族化只有在译文文化接受的前提下才得以实现,而译词被接受的过程其实也是民俗文化得以有效传播的过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界争论多时却难以达成共识,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并非方法论层面上的差异或分歧,而实在是原语与译语文化张力博弈的体现,这种现状其实并非译者个体所能简单操控的,它必须接受两种语言文化张力博弈的考验。[7]民俗文化词的英译的过程其实是语言从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的过程。我们应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处理民俗词语中的文化信息,以帮助民俗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有效交流,译词在英语文化中能得到长期的认可和接受。以下为广西民俗文化宣传资料中常用的翻译策略:

21 补偿法

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过程中,常用的文化补偿策略有音图结合法和注析法两种。

音译法经济实惠,易于操作,被广泛应用于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但是单纯的音译法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民俗文化译介中较为流行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图像配合词语的音译来介绍相应的文化。音译是语言的直接移植,而图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地方民俗中原汁原味的文化意象,两者结合在一起运用,即注重了语言移植,又注重了文化移植,能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琵琶(Pipa)、芦笙(Lusheng)芒篙(Maogao)等民俗词语旁边配上相应的实物图象,这些音译的文化词更容易让英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注析法,即用注析来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是民俗文化词语翻译中进行文化补偿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文语言的字面含义或内涵, 增强译文可读性。例如:

原文:为了达到生儿育女的目的,广西各民族举行各种各样的礼仪,如生子人家有三朝、满月、周岁、起名等俗;无子人家有求花、安花、培花、架桥等俗。

译文In order to have children, Guangxi’s ethnic groups hold all kinds of rituals, including sanzhao ( three mornings), manyue(a full month),zhousui(one full year of life) and naming etc in parturient families and qiuhua(praying for flowers),anhua(comforting flowers),peihua(foster flowers)and jiaqiao(bridging)customs in issueless families.

译文中,译者运用音译加注析的形式,对“三朝”、“满月”、“周岁”、“求花”、“安花”、“培花”极具民族特色的词汇进行了补充解释,提供更详细的文化信息,帮助读者理解广西特有的生育礼俗。

2.2 简化法

文化简化法指在翻译中淡化或消除中文的文化意义,对原文中部分字面意义或文化涵义采取省略不译的方法,以达到简化译名,实现跨文化中有效交际的目的。

例如,把“龟苓膏”翻译成“Chinese Herbal Jelly”,即是简化翻译法的一种应用。龟苓膏是广西梧州的民间传统药膳,以龟板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生地、金银花等药物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拔毒生肌、滋阴补肾、保健养颜功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如果把龟苓膏翻译成“Tortoise Shell and Fuling Jelly”, 反而容易引起英文读者的误解和困惑。由于缺乏传统中医知识,英语读者不知道Fuling (茯苓)是什么东西,更不了解龟壳和茯苓的药用功效,此译名对他们来说毫无加深文化解读的意义。而既然龟板和土茯苓都是中药(Chinese Herbal medicine)的成分,制成的膏简称为Chinese Herbal Jelly, 反倒是简单明了,方便记忆。而“凉茶”中“凉”的概念同样属于中医概念,解析起来同样过于复杂,不如把凉茶翻“Herbal tea”

同样,把“婚礼拜堂”翻译成 “kneel down and kowtow to parents”,是对“婚礼拜堂”这一文化名词的机械对译,译名过长,还会令不熟悉中华民俗的译语读者摸不着头脑,而简化成“wedding ceremony”, 反而实现了深层结构上文化内涵意义的转换。

2.2 折中法

音意结合是一种折中的翻译方法。原词发音保留的保留使译词保持了异国情调, 而目的语的使用使得译词更容易为本族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音意兼译, 往往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促进译词在本土的发展促进译词在本土的传播和发展。例如:白裤瑶 (White Pants Yao)、 黑衣壮 (Black dress Zhuang多耶舞 ( Duoye Dance)、跳弓节(Tiaogong Festival)等。

3.广西民俗文化词翻译案例分析

民俗文化词翻译的质量,关系着地方民俗对外文化推广和文化传播的效果。然而,民俗文化翻译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到民俗文化翻译的目的来看,民俗文化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外交流,能否实现有效的交流应视为民俗文化词翻译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译词应达到下面几个标准:一、传达准确文化意象;二、保持民族文化身份;三、树立正面文化形象;四、简洁紧凑。以下笔者通过从广西各种民俗英译资料中摘取的案例, 来研究和探讨民俗文化词的翻译:

3.1   准确传达文化意象

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应尽量准确地传达民俗文化词的意象。文化意象包括物象 (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词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谨慎选择相应的英文词汇,以求译词在物象与寓意上都尽量贴近原文。例如:

   广西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种类繁多,而“衣”在英文中也有多种表达。广西民俗博物馆对展出服饰的翻译中把“侗族芦笙服”翻译为“Dong Lusheng Dress”而 “侗族女服” 翻译为 “Dong Woman Costume”。在英文中,“Dress”和“costume, 都可指衣服,但其偏重意思不同。 “costume”在英文中的意思为“garment or style of dress, esp of a particular period or period or for a particular activity[6], 也就是在某个特定时期或参加特定活动时所穿的衣服, 更适合用于表达节日盛装或演出服装。 “dress” 在英文中指的是“clothes, esp outer garments, for either men or women.衣服(男女均可,尤指外套)”[6] 。因“芦笙服”为传统节日载歌载舞时所穿的衣服,应翻译成“Lusheng costume ”;而对于作为家常服装的“侗族女服”,译为“Dong woman dress”更妥当。

”是地方方言,人们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称为圩日”,人们到集市上交易、办事,就叫“赴圩”。 圩日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除了各地群众汇聚一地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圩日还担负着一定的聚会、交友和娱乐的功能。圩日可翻译为“market day” 或 “fair day”, 但相对而言,“fair day” 要比 “market day” 更贴切,因为“market”仅仅是一个商品交易场所,而“fair能更好地传达 “圩日”所具有的其他社会功能。“fair”的解析为 “market(esp for farm animals and farm products) held regularly in a particular place, often with entertainments.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1999: 519),也就是一个兼有娱乐功能的市场,壮族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结队前往歌圩场地对唱山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处的”, 翻译成“market”更不妥当,壮族歌圩”应该英译为 “Zhuang Nationality Song Festival”。

“百家宴”是侗族人民庆祝喜事或款待贵客的一种方式,家家户户都拿出几道好菜,摆在长长的木桌两旁共同设宴。由于这个宴席集百家之长,所以就叫“百家宴”。在广西民俗博物馆,“百家宴”的翻译有两个版本:“One hundred families banquets”和“Banquet of hundreds”。笔者认为,“Banquet of hundreds” 这个翻译版本要比 “One hundred families banquets”准确。因为中文中的“百”只是用来强调数量多,百家宴中不一定有一百个家庭参与,而且百家宴最大的特色并不是人数多,而是菜肴种类丰富,翻译成“banquet of hundreds”正好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引起深入了解百家宴文化的愿望。

 

3.2保持民族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在民俗文化词的翻译中保持文化身份,则要求译词要避免以他国、他乡的民俗替换、篡改原民族的民俗。译者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西方民族民俗移植到中华民族民俗中,否则就会造成文化身份模糊、错位的后果。[3]

 例如,“缎绣麒麟背带”被翻译成“Embroidered Satin Baby-carrying Bag with Kylin (Unicorn) Pattern”,其中,用“unicorn” 来解析 “麒麟”,就模糊和混淆了“麒麟”这一民间神兽的身份。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祥瑞之兽,外形集鹿、牛、马、鱼等吉祥动物于一体。人们相信麒麟既可以送子,又可以佑子。把麒麟的形象绣于婴儿背带上,意在祈求早生贵子,子孙贤德。而西方文化中的独角兽形如白马,与中国的“麒麟”形象相差甚远。因此,“麒麟”解析为 Qilin ( a sacred and auspicious creature invented by the Chinese),更有利于文化身份的保持。

壮族先民信仰花婆,花婆又称花王圣母花婆神,是主管生育的神,又是小孩的保护神。一对夫妻婚后要架桥求花,祈求花婆赐予花枝,只有花婆婆赐给花枝,妇女才能受孕并开花结仔,即生育和繁衍后代。把花婆翻译成“Flower God, 很容易被误解成是管理植物花卉的神,同时也丧失遗漏了壮族民俗中厚重的文化沉淀。建议翻译成 Huapo( the goddess of send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

3.3 塑造正面形象

英文译词应尽量保留正面、积极的文化涵义,帮助树立正面的民族形象。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民间传说中牛神下凡的日子,是壮、汉、布依、瑶、侗、等多个少数民族敬牛、护牛、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为答谢耕牛一年的辛勤劳动,各家各户会在这天给牛放假一天,修整牛棚,并蒸制五色糯米饭犒劳自家的牛。在中国文化中,牛代表勤劳勇敢,牛神保护着耕牛的健康和农业的丰收,深受人们爱戴和感激。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中,“牛魂节”和 牛王节分别被翻译成了“cattle soul festival”和“cattle king festival”。 笔者认为“牛”被翻译成了“cattle”, 不利于民族形象的树立。首先,“cattle” 意为牛群,如“a herd of cattle”, 而且英文中的 “cattle”通常指的是肉牛或奶牛,引申意有“Human beings, especially when viewed contemptuously or as a mob”,意思是“贱民”。在英文中,表示“牛”的单词还有“ox”和“bull”,但“ox”有阉牛的意思,而“bull” 在英文中具有着英勇无畏的形象,如“bull fighting” (西班牙斗牛),“bull market”(牛市)等等[4]。作为节日的名称,我们应该选择“bull” 来代替 “cattle”, 牛魂节”和 牛王节可分别译为“bull soul festival”和“bull king festival”。( 下转第61页)

TAG: 广西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