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工学论文 >> 工程建筑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关于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浏览122次 时间:2021年7月19日 14:07
  引言
  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滨水景观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城市中水与陆域相连接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调节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主要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整体规划。按照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以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我国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在充分考虑地域历史文化、用地情况、基础功能、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大致的规划,然后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但是,在充分考虑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还要重视大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对设计效果的跟踪调查和总结评价。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美化城市,还要向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健康、和谐自由的居住环境。第二,设计功能单一。城市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城市滨水区用地十分紧张,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除了要考虑美观的需求之外,还应当加强城市滨水景观的综合实用性。我国的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第三,缺少历史文化特色。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城市地域中的历史文化特色逐步淡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还未充分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大多模仿国外的城市滨水景观模式,缺乏中国特色。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重视整体规划、科学分区
  根据城市的具体形态、结构特征和现阶段的基础状况进行设计,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方案,避免发生与当地城市发展不协调的情况。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应该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是因为美观,水域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要能适应城市后期的拓建工作,不会影响城市的扩展,与此同时,又能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例如,有些城市就会采用“一河两岸”的规划方案,根据城市水域不同阶段的场景进行人文活动、生态活动的改造。如果城市内依然存在农田,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结合农田和城市主干道的绿化程度,打造出生态长廊,嵌入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有机配合整个城市,采用科学的分区设计的方法。水域的上游往往可以建造生态田园,由上游至下游铺设生态缓冲区域,减少下游水域的污染,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可以采用生态滩涂的方式种植亲水植物园作为生态缓冲区。水域中游可能存在一些工业厂房,可以建设工业主题的公园和一些污水处理厂房,并以河道为主要景观,考虑到景观视觉因素,将居住区域与田园风貌区分开来。
  合理规划城市滨水区的交通组织
  为了提高城市与滨水空间的整体关联性,宜采用立体化交通架构设计。宏观设计城市交通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立体交通、人车分流”理念为指导,在保证行人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限时、限号、限行”控制车辆行驶。也可以将局部的一些道路设计为蜿蜒的曲线形态,长度小于 35m 的尽端式道路,设置减速带,在保证行人行动舒适的基础上使车辆较低速通行,形成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和空间层次感的城市亲水景观道路。
  滨水游乐区景观控制
  通过码头空间、线性交通与开放广场的结合,形成“点、线、面”系统化的滨水游乐空间。利用改造后的宽阔舒展的水域,组织丰富流畅的水上游览观光活动,形成滨水游乐场;通过滨水绿线、河堤二级道路线,缝合景观肌理中的碎片,打造线性交通网络。将建筑群与水体、驳岸、广场、绿地等有机组合,形成多变的复合面状环境。通过建筑、桥、灯、大型动景(水幕电影、喷泉阵列)等诸多元素,构建滨水游乐区具有鲜明地标特点的环境系统。
  满足人性化需求,构建亲水空间
  将城市居民生活、娱乐、运动等功能性需求融入水岸设计之中,打造一个自然的水域空间。可以考虑到水域空间的水岸线资源,根据河段不同,为居民带来不同河岸的空间体验。可以根据河岸线的实际情况,规划富有城市特色的主题活动,可以在河岸边设计体育馆等建筑,充分利用水资源进行一些水域活动,例如游轮参观等活动。还可以在水域边建造一些供人休闲娱乐的场所,建造一个和谐的人水关系。在充分保证城市居民和城市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改造利用城市已有的防洪岸堤来促进城市居民和水域空间的关系,对岸堤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为城市居民打造出多样化的滨水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亲水活动,让城市居民有更加丰富的亲水体验。在水域较为平稳的区域,可以提供水上游玩项目,为人们提供游玩的船只,让城市居民更好的体会到水上风光和城市之美。除此之外,在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对污染的水系进行治理,对良好的水系进行保护,进一步保障城市环境的清洁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一个重要趋势,设计时应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地从人性化角度入手,使得景观设计与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相协调,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阶层、不同生理特点的人群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同时,结合城市地域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中,使其彰显出独特的个性魅力。
  参考文献
  崔志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经贸实践,2018(20):
  林玉莲,胡正凡.主编.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葛丹东,童磊,庞国彧,等.梯度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探讨[J].规划广角,2016,4(32):
  李铁.“逆城镇化”的形成与契机[N].北京日报,柏铭泽.蔓藤城市概念指导下城市边缘区城镇设计方法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