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真情感缺失的问题

浏览275次 时间:2013年10月21日 13:20

 

(淮阴中学新城校区,江苏  淮安  223002

    

  要:当前中学生语文阅读中普遍存在无表情朗读、个性阅读体验少、自我阅读不深入的问题。语文教育追求对学生“情”的陶冶与丰富,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激情、以思移情、以感触情为学生营造一个有“真情感”的艺术欣赏环境。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语文阅读中情感缺失的表现

在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即7~9年级)的阅读目标第七条中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中情感体验的积累无论是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实现,还是对学生本身情感的丰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现在的中学生语文阅读中普遍存在着情感体验单一及对文学作品阅读情感投入较少的问题。基于我在平时工作中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学生们语文阅读中情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一)无表情朗读

人的面部是人最有效的表情器官,它可以真实地传递人内心的情绪。而朗读是读者以自己的有声语言还原和再造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文学作品的朗读是一项会引起人情绪变化的工作,可是,我在晨读课上和课堂朗读中经常发现,98%的同学基本上朗读都呈“无表情式”。于是我经常开玩笑地对他们说:“你们是装备极强的‘读书机器’”。在现代应试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无表情朗读”更重要源于他们对于“情感阅读”意识的缺失。他们已养成这种无表情朗读的习惯。

(二)缺乏个性阅读

如果说“无表情阅读”是中学生阅读中情感缺失的表象,那么个性阅读的欠缺则是中学生阅读中情感缺失的深层呈现。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作家创作总是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由此可见,学生情感丰富与否也直接决定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情境中人与物理解的深浅。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文本的阅读中总是人云亦云,缺少个性的自我阅读体验。固然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个人阅历较少,但属于自己的与作品或者是作者相碰撞出的情感之火太少了。如在学习《背影》时,学生大都从字里行间捕捉到父亲处境不好,“我”有对父亲的感谢之情,并没有从内心被那种真情感触动。

(三)自我阅读不深入

大部分的中学生对语文阅读都是极其被动的,他们对于语文总是“无所谓爱与不爱”,这就决定了自我阅读的“零实现”。在我所教的班级中调查发现,会自发地阅读语文书上的文章的同学占到80%,但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而能在喜欢的基础上进行深层阅读,并有自己思考的同学不到5%

真正的自我阅读才是学生情感内化的关键,如果学生能在字里行间的阅读中,即便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深处也会波涛汹涌,这也实现了自我阅读,但中学生阅读还达不到这种程度。

二、基于以上现象和可操作性考虑,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这些存在于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现象值得社会尤其是语文教育者的深思,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于我们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基于以上现象和可操作性考虑,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一)以情激情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而作为教师,要重视课堂领读跟读中的“动情”,只有老师动了情,学生才会被这种感觉和情绪感染,他们才有置身盎然情趣的可能。

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可以用粗重的语调读出鲁达言语的“粗”,用温和平缓的声调传达鲁达之“细”,用较快的语速展现鲁达之“急”……这样,一个丰富的鲁达就会近距离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感受到有趣中内心的情感也会被感性地激发出来。

(二)以思移情

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拿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情感体验的变化即风格韵调的变化。学生和老师的思考品析是使学生对文本情感体验丰富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实现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文章情境中,并能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心情。比如郦道元的《三峡》,通篇写景,几乎没有抒情和议论,但结尾的“渔者之歌”却意味深长——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山高水急,望之心惊,猿声悠悠,闻之心断肠。这其实抒发了作者在时代环境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徘徊中难抒的心绪。如果能带领学生感受到这些,他们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会能对这份情绪多一些感受。

(三)以感触情

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喜欢将学生带入自己预设的理解区域,常常忽略了学生在无功力、无标准状态下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所以常常造成他们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去“被理解文章”,自然就动不了情。

如果可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自我感受的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一些信任,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中自信地放声朗读,或许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语文教育追求“情”的陶冶,在当今极为功利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必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真情感”的艺术欣赏环境,让他们在感性地阅读中拥有真情,在理性的思考中丰富真情,在动情的朗读中传递真情,让“真情之花”绽放于每个孩子的心灵。

TAG: 情感 语文 中学生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