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美术课堂中触发式教学的应用

浏览128次 时间:2019年4月15日 15:47
摘要:所谓触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再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激发创作灵感,形成新的自我认知感受。触发式教学将学生的视觉接受功能,大脑处理功能,思维创作功能,以及表达输出功能融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触发式教学;尊重学生;教学的渠道;师生关系美术创作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一种技能,有人认为在儿童美术教育就是成人手把手教授学生这种技能。其实绘画是儿童表现自身生活的基本途径,是儿童的一种本能的活动,是孩童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谓触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再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激发创作灵感,形成新的自我认知感受。触发式教学将学生的视觉接受功能,大脑处理功能,思维创作功能,以及表达输出功能融为一个整体。
一、尊重学生的表达——触发式教学的基础
2012 年3 月,由于网友吴泽林微博上流行一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恶搞,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被学生进行了涂鸦。杜甫的插图被埋没于题海中的高中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有的化身蜘蛛侠,有的开起了坦克向前冲的,有的戴着墨镜骑上了摩托车,有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有扛起水桶送水的,有的吃上洋快餐用上了手机。 这一系列“杜甫很忙”的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 多年的“诗圣”杜甫,换身成了“网络红人”,再一次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少网友纷纷追忆在那些年的读书时代,鲁迅、辛弃疾、李白、关汉卿……这些课本上屡屡露脸的“常客”,此前就被涂鸦过。
随着图片的出现,大家一边倒地抨击学生不务正业,不尊重古人,难到就没有发现其中美的表达吗?那些作品不乏创意、更以精湛的美术技能为基础,杜甫成为学生表达的一种途径。令人吃惊的是,学生们在语文课本上所表现的美术技能和创意远远超越了他们美术课堂上的表现。
除了杜甫,学生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途径,日记上的小图,铅笔的卷花,自制的手工,哪一样没有美的参与。在国外,路边围墙上的乱涂乱画,不也成就了涂鸦艺术吗?
二、深入学生的生活——触发式教学的渠道
触发式教学重在挖掘每个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表现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状态、知识结构、心理体验,对外界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同的。美术课上启发学生,通过回忆交流,让学生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通过知识的互换交流,激发学生新的知识体验,形成新的自我认识感受,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任何一位美术老师可能都见过儿童绘画中的“苹果树现象”。
自然界的树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有的苍劲,有的婀娜,但有的孩子一画到树,就是一棵布满苹果的树。长方形的树干,圆形的树冠,里面一个个苹果。绘画起步阶段的孩子中有,到了高年级的学生中也有,甚至有人终其一生只会画这样的树。这些学生从没仔细认真地观察过树,特别是从没有带着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过树,再把观察的反馈运用到绘画中。他们美术作品中的树和现实生活中的树完全是两个概念。脱离了对生活实际,自然现象的真实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技能的提高。
达尔文认为想象是人类“一切功能中的皇后”。
绘画中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一次进入国人视野的是一幅名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儿童画。1979 年是联合国命名的“国际儿童年”。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主题为“我笔下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儿童绘画比赛》。我国选送了北京、上海等四个城市儿童的作品参加了比赛。最后,包括我国七岁的上海儿童胡晓舟创作的《在月亮上打秋千》在内的十幅作品获得了比赛的最高奖。
自此后,想象力成为儿童美术创作中唯一的追求。大人们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的作品:这些儿童画稚气十足,充满童趣,与现实的世界完全不同,真是充满了想象力。大人们甚至可以在儿童作品中看到毕加索的夸张造型、梵高的斑斓笔触、米罗的奇思遐想、马蒂斯的装饰色块。孩子们似乎就是天生的画家。
《在月亮上荡秋千》,胡晓舟一九七九年六岁作
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真的是想象力吗?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童年时期对外界认识的不足,绘画技能的局限所造成的。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你会发现,他们作品中的每个图形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在幼儿期,孩子刚能握住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几根线条。
他会告诉你这是小狗,这是人,这是房子。
电影《鲁冰花》中的小主人公也是充满了绘画天赋,慧眼识才的美术教师无法说服其他人,愤然带着小主人公的作品《茶虫》,离开了学校,并将这幅作品送去参加比赛,结果获得了国际大奖。消息传到小山村,而此时小主人公因没钱看病早已离世了。《茶虫》这幅画,表现的是一片茶园,上面爬着的是巨大的茶虫。多么充满想象力的一幅画,然而这茶虫是孩子心中沉甸甸的负担。贫穷的茶农靠租种而生活,那一条条的茶虫,是父亲心中的痛。在孩子的心中,这条虫是多么可怕!
孩子的作品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反应。他们以孩童特有的方式呈现,和画家们通过长时间训练创作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独特的构思完成的作品相去甚远。
片面强调想象力,忽略了作品对于孩子的现实意义。类似“苹果树”的现象在儿童美术中还有很多,比如:有的孩子一画到画,就在画面上方先画一个太阳和满天的云;有的孩子画人永远是大冬瓜连着几个小冬瓜。绘画变成了一成不变机械式的操作。
绘画过程中没有了生活基础的融入,想象力成了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总有枯竭的一天。学生绘画的素材越来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的眼光变高了,而绘画的技能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动笔了。在教学中,孩子特有的表现能力要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要增强,协调同步发展才能让孩子的绘画热情持久下去。
三、重建师生关系——触发式教学的根本
触发式教学模式,摒弃了“老师灌输,学生接受;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师生在互相的知识生活领域穿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作为小学美术的任课老师,常能体会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低年级疯狂的热爱,渐渐发展到了高年级的冷淡。有很多老师将学生的这种变化归结为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了,没有心思再在美术上花时间和精力了。在这种心理的自我安慰下,教师为自己找到了理由,为学生找到了台阶,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学生对美术课也越来越不重视,曾经的兴趣也消失殆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育者似乎都懂得这个道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许多老师似乎并没有仔细去琢磨和分析。其实,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
有许多美术教师常常抱有这样的心态:自己的美术技能在小小的美术课上无法施展。学生没有兴趣的问题都归结为外因,而很少有教师能蹲下来,深入学生的美术世界,了解学生。
准备一学期一次的公开课了,翻遍了整本书,确定了《吃虫草》这一课。我认为本课的题材吃虫草,新奇有趣,比较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堂上能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探索奇妙的领域,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见,增长学生的知识,多好的课题啊!于是我就开始了准备。根据课程的内容我设想,在本课开始先组织学生认识这些奇特的植物,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的特殊之处。这样的讨论交流一定会很热闹,学生一定会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向学生教授本课的绘画技法,多么完美的课堂啊。备好课,我先找一个班级试上一下。带着我的课件和工具材料,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讲课。
一上课,我就请同学们来交流对吃虫植物的知识,谁知就一位同学就把吃虫草的相关知识讲完了,其他同学都放下了手,没有要交流的资料了。本来热闹的课堂一下就安静下来,让我有点无所适从。接下来的内容都无法激起学生们太大的学习兴趣。一堂设想中的好课,变得索然无味。课后,我坐下来陷入沉思,看看这堂课的问题所在。看来,是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现在的孩子阅读量大,知识面广,对于吃虫草这样我们大人觉得新鲜的事物,对于学生却已经不足为奇了。像今天课上这种情况绝不是个别现象,哪个班不会有一两个“小博士”呢!我们大人对吃虫草的了解可能还不及学生的知识量呢。
这堂课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我定下心来在网上找了吃虫草的相关资料,仔细研究了一下这种植物。在我对吃虫草的重新学习中,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第二堂课我以捕虫器是吃虫草这种植物的什么部位开始了新课。学生被新奇的问题吸引,有了继续探索的欲望,兴趣一下就提高了。
教育者往往会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学生一直仰头膜拜。也许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美术教师,在美术技能上远远超越学生,但是其他领域就不一定了,特别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思想和知识都已非常丰富。然而很多美术老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原地踏步,没能跟上学生的步伐,自然就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美术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老师出示一幅范画或名作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异口同声:“哇!真象!”“哇!
真美!”当老师在学生面前做示范时,学生:“哇,真厉害!”“哇!
真棒!”学生们真有审美眼光,老师们为自己靠实力征服了学生而沾沾自喜,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自我表现的同时,有多少人能去探索学生的美术世界呢?
儿童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没有老师所想得那么高深。孩子的美术表达都在美术课堂吗?他们通过什么渠道来表达呢?
很多老师反应学生没有美术细胞,课堂作业不理想,原因是学生对副课不重视。其实,学生的美术世界远比老师所知道的大,只是我们没有去探索,没有去了解,甚至说是被老师忽视了。
四、重振美术的地位——触发式教学的目的
很多美术教师不重视自己的职业,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师这个职业中。上课进教室,下课就离开,从没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去了解学生,以致和学生始终有着一层隔阂。作为教师无法接近学生,无法了解学生,就无法在学生和自己之间搭设桥梁。以致学生和美术教师越来越远,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
其实,美术看似是一门课程,其实它包含的领域非常宽泛:
科学、历史、文学、科技……一册美术书二十个左右的课题,涉及的几乎都是不同的领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也许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美术教师,在美术技能上远远超越学生,但是其他领域就不一定了,特别是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思想和知识都已非常丰富。然而很多美术老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原地踏步,没能跟上学生的步伐,自然就抓不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绘画过程中没有了生活基础的融入,创新成了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总有枯竭的一天。学生绘画的素材越来越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动笔。作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蹲下身来接近学生,静下心来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主动接近你,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儿童绘画与生活间的关系尤为明显。儿童对绘画充满了热情,愿意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绘画是儿童交流的一种工具。
作为儿童绘画教学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绘画表现的特性,针对儿童的特点组织进行教学。在儿童绘画课上,教师要挖掘启发学生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绘画创作提高素材。触发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教学手段。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