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文化研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四川汉代陶俑审美价值研究  

浏览133次 时间:2022年7月12日 09:10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摘 要:四川东汉陶俑是汉代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东汉的艺术发展过程。陶俑除了作为古代的随葬品,它们本身也是汉代雕塑艺术作品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以成都地区出土的陶俑为研究对象,从陶俑的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入手,分析探寻陶俑内在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蕴。
  关键词:东汉陶俑;造型艺术;审美价值
  四川汉代陶俑题材广泛,数量众多,造型丰富,表情生动,是汉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一。陶俑是随着汉代蜀地的社会环境而发展的。汉时的蜀地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很少受到战事侵扰,社会相对平静,因此社会也得以发展,人民生活也较安宁、富足。同时在儒家思想“视死如生”“厚葬为源,薄葬为鄙”的影响下,平民百姓都倾尽财力的厚葬自己的亲人,更不用说大地主和富豪了,更是极力地丰富墓室的陪葬品。汉初开始举孝廉制度以来 , 世人都把厚葬作为争戴“孝”
  冠,显名立世的重要手段,故闹出“举秀才,不知朽;察孝廉,父别居” ① 的丑剧。因此,当时的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孝心,纷纷倾尽财力为逝去的双亲大修陵墓,仿制生前的生活场景以此陪葬。汉代陶俑也在这时发展成熟,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陶俑的艺术成就、种类、涉及的范围等等都超过了之前的时期。
  四川各个地区都出土有东汉陶俑,其中成都地区的最具有代表性。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陶俑种类繁多,“根据陶俑形象比拟汉代人物的身份职能进行分类,如骑兵、武士、庖厨、乐舞、宴饮、劳作、侍从、镇墓、家臣等,此种分类最为常见” ② 。成都地区出土的陶俑主要包括说唱俑、乐舞俑、劳作俑、庖厨俑、侍从俑为分类,再现了不同身份职能的人物形象。陶俑造型各异,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艺术匠师们将各个职能的人的显著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其次是陶俑脸上各不相同的表情,有的舒眉展目,笑眼盈盈;有的微睁眼睛,嘴紧闭微笑,仿佛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说唱俑:挤眉吐舌,做鬼脸的逗趣笑脸。虽然这些都是表现的底层人民形象,但是这些陶俑的笑脸反映出了东汉社会的安宁与富足,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拥有对未来生活的热情期盼,进而才形成了汉代蜀地百姓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说唱表演的说唱艺人们,虽然是有钱人家养的以供娱乐的侏儒,但从陶俑脸上欢快的面容就能看出,他们对待生活的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陶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面貌和汉代人民的精神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汉代雕塑艺术成就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雕塑作品。
  东汉陶俑中最为人知晓的当属说唱俑,说唱俑或坐或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坐式击鼓说唱俑,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坐式击鼓说唱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说唱艺人一边表演说唱一边击鼓配合。坐式的击鼓说唱俑,坐在一个圆垫子上,头戴小帽,袒露上身,下身穿长裤,光着两个大脚板,一只脚还向上抬起。他们似乎正说到了精彩之处,正开怀大笑,笑眯了眼睛,露出了牙齿,甚至吐舌做鬼脸。说唱俑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他们的笑容和动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像穿越千年回到了说唱表演的现场,感受到了他们爽朗的笑声和现场轻松愉悦的氛围。站立的说唱俑,都头戴圆帽或尖顶小帽,右手持鼓,左手持鼓槌,双肩向后耸起或是手臂前后挥动,裸露上身,下身穿着长裤,其中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这些陶俑闭眼微笑安详平和,或是歪嘴咧笑生动有趣,再与陶俑不太协调的身材,圆滚的大肚子配合在一起,更是将说唱俑塑造的活灵活现。还有翩翩起舞的长袖女舞俑(图 1),现藏于成都市博物馆的立式女舞俑头戴发饰,两边以花朵装饰,戴耳饰,面露笑容,左手提着裙子,右边的手正将长袖向上舞动;脚正随着节奏跳着舞步。坐式女舞俑跪坐于地,一手放于右腿上,一手正向上舞动衣袖,也是腰身纤细,笑容满面,也正随音乐向上舞起长袖。陶俑再现了陶人物某一瞬间的动态和表情,看似静止,实则是以静显动,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现场。坐式击鼓说唱俑静止环抱鼓的左手与向上抬起拿鼓槌的右手,放在圆垫上的左腿和向上蹬起的右腿;女舞俑一手平放或提着裙子,另一手则正向上挥动长袖,两者一静一动,以静态衬托出人物的动态动作,陶俑就像是真的在我们眼前表演起来,让人身临其境。“在静态媒介中创作的艺术家可能希望含蓄地表现运动和变化,但对讲故事毫无兴趣。任何看似能在动态时刻让运动戛然而止的艺术作品都会营造出一种静止时间的印象” ③ 。
  图 1
  陶俑的塑造手法也比较的质朴与写实。陶俑面部的五官、表情大都是简单的捏塑和线条刻画出来的,脸上和额头上的皱纹就只是用深浅粗细不同的线条勾勒,衣服也仅仅以线条勾勒,寥寥数笔就将衣服样式、衣褶再现,衣服装饰则是以更细的线条。艺术匠人们将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都如实的再现了,我们仿佛面对的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歌舞艺人。塑造这些陶俑的民间艺术匠师们,取材于民间生活,创作手法也比较质朴。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熟悉和了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思想、形象、个性等;善于抓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塑造出人物各自的微妙动人的体态和幽雅的气质,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成都地区出土的陶俑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陶俑丰富的面部表情,或是开怀大笑,或是抿嘴微笑,更是有歪嘴做鬼脸的表情,都十分生动有趣。与其他省份出土的汉代陶俑相比较,不难看出不论是表现日常生产生活的劳作俑还是表演歌舞说唱的伎乐俑,都可以看到陶俑脸上快乐的表情,有的张嘴吐舌,有的闭目微笑,还有的安静从容。陶俑脸上的笑容都塑造的非常生动,艺术匠人并没有刻意突出陶俑脸上的某个部位来强加笑意,而是再现了世俗百姓的面貌,表情自然而舒心,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人们生活中的欢愉。
  说唱俑的面部表情大都是咧嘴大笑,他们笑的张开了嘴巴,露出了牙齿,笑眯了眼睛,脸上还有因大笑而产生的皱纹。
  其中更加有趣的是说唱俑中吐舌、歪嘴的表情,坐式的击鼓说唱俑笑道到颧骨高耸,咧嘴笑时还露出了上排牙齿,甚至还吐出来了舌头,他似乎正说到了兴头上,在与观众互动。
  半坐式的说唱俑,右腿跪坐着,左腿却是正要站立的姿势,陶俑同样是笑的吐出了舌头,向上挑起的眉毛和额头上深深的皱纹,有所不同的是这个说唱俑手臂都向上抬起,左手手心向外搭在额头上,右手作握拳状,正在做样子逗观众发笑。
  此外还有一件站立式说唱俑,他的脸向左偏,他正歪嘴巴笑着,舌头像是要舔到鼻尖一样,两只手臂向上抬起挥动着,左腿向前迈出一步,像是正在跟着节奏跳动一样。这些陶俑脸上不同的笑容再配合着他们夸张的耸肩、挥手的肢体动作,更加增添了说唱俑逗趣的形象。“那滑稽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突显出汉代造型技艺的精湛,同时说唱艺人滑稽的表演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征服了观众,使台上台下引起共鸣,深受百姓的喜爱” ④ 。
  艺术匠人们能塑造出这样生动有趣的形象,自然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面貌,说唱俑诙谐幽默的说唱表演带来的欢声笑语,让蜀地的人们观看时受到快乐的感染,深深沉醉其中,因此他们将这种快乐也带入自己的生活中,最后才形成了汉代蜀人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除了以说唱俑为例外,还有常见的伎乐俑。伎乐俑表现的是汉代宴饮上表演歌舞吹奏的艺人们,包括舞蹈俑、抚琴俑、吹奏俑,展示了汉代蜀地人民的精神娱乐生活。舞蹈俑(图 1)都是女俑,她们的面部五官都要小巧些,脸上的笑容往往也是温和而甜美的,笑容也为她们的舞姿增添了一份愉悦感。吹笛的吹奏俑是一男子跪坐于地吹长笛的造型,他虽是在吹奏表演,但是依旧眉开眼笑,弯弯的眼睛和嘴巴,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抚琴俑都是男子跪坐地上,将琴置于大腿上,双手抚琴的动作,他们头戴帽,身着宽袖长袍,是典型的汉代衣着。前排大小不一的抚琴俑有的端坐弹琴,一副淡然微笑的神态,像是正弹到了舒缓的时候;有的则身体向前倾或者脸向右偏,正闭目微笑,陶醉在音乐的世界中。劳作俑表现的则是男男女女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景象,男人们拿着锄头和箕准备到田间地头耕种,女人们提着水桶要去提水,或者是在厨房案板上准备餐食。
  他们个个也都是满眼笑意,笑容可掬,反倒不像是在辛勤劳作的样子,而是在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不管是歌舞说唱还是日常劳作,陶俑再现了汉代蜀人的生活面貌,他们的笑容展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精神的自由造就了喜剧文化,真实的体现出当时民间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趣味。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
  或许陶俑其他部分的塑造还比较稚拙,但陶俑脸上的笑容却是十分生动有活力的,真实而有趣的展现了不同职能人们的笑脸,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汉代蜀地社会的安宁富足,人民得以平静生活在这社会中,进而形成了这种“乐天派”
  的精神。
  结语
  四川东汉时期的陶俑在数量、造型、风格上别具一格,相较于秦陶俑的严肃、刻板,东汉时期的陶俑可以说是相当的生动有趣了,基本摆脱了秦俑呆板的人物造型和严肃的面部表情,汉俑造型各异、表情丰富,题材涉及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汉代蜀地社会的真实再现。现如今,陶俑的角色不再只是随葬品,而是具有独特审美特色的艺术品。东汉陶俑立足于写实风格,真实再现了不同职能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陶俑不尽相同的容貌,表现了人物各自的精神面貌。东汉陶俑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集中展现,也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陶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社会安宁、经济繁荣。这也是几千年前蜀地人们就能够拥有“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的形成因素,或许现在川人开朗乐观的性格早在千年之前就已形成。汉代陶俑是中华艺术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汉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实物,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灿烂的结晶。
  注释:
  ①王有鹏:《四川汉代陶俑刍论》,四川文物,1987 年第 3 期,第 4-10 页。
  ②索德浩:《四川汉晋陶俑的初步探讨》,考古学报 ,2018 第 1期,第 69 页。
  ③简·罗伯森,克雷格·马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 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年,第 129 页。
  ④侯丹:《蜀地传统造型艺术中“乐天精神”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6 年,第 62 页参考文献:
  [1] 罗晶 .“鬼斧神工”——论蜀国之汉俑艺术 [J]. 大众文艺 ,2019(03).
  [2] 曹者祉 , 孙秉根 . 中国古代俑 [M]. 上海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 2019 年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四川汉代陶俑审美价值研究;项目编号:
  CX2019SP334)。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