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谈网络视觉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局限性

浏览179次 时间:2016年8月16日 16:03

赵 昕 岳 妍

【摘 要】20 世纪初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运用对于视觉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未来视觉文化将逐步的往以人为本的设计,技术成为其主要的驱动力,以及多感官的传达和运用的方面去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有意识的去避免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问题,如中国风格的缺失,传统艺术权威性的缺失等。本文针对于网络视觉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并且对于可能出现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关键词】视觉符号 符号学 网络境遇 计算机视觉化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符号是人们思想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期发展,是把人类思想与情感物质化的手段。人类通过符号创造出了语言、文化、宗教、历史、等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的人类发展史也同样是一部符号的发展史。

一、视觉符号之解

视觉设计就是将头脑中的创意思维符号化和视觉化的过程。卡西尔提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本质上来说,视觉设计就是以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把设计者的思维延续到受众者心理的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思维的主体,可视的意指方式 符号来完成的。美国符号评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视觉符号在艺术作品中既是传播的媒介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从古到今,尽管在设计中使用的媒介手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从符号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在视觉设计中所表达的目的和意义,都与远古时期那种以图表现记录沟通的方式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二、网络媒介之兴起

1978 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研讨会上,第一次提出 科学计算可视化 概念 (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标志着图形科学的新领域 计算机可视化学科的成立。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可视化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图像处理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技术的革新对于视觉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先生格外重视新媒介下视觉符号的发展,他在《新物种起源》中写到:通过传统符号的再创新,并不是回到远古社会,而是在高科技的帮助下把具体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找回来了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 原研哉,他一直致力于对传统的设计元素的继承和开发,他在《引人兴趣的媒介》详细探讨了如何使用各种新媒介把传统的工艺和符号变成新的焕发生机的载体。

但是,在互联网思维开始被人们日益重视的今天,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未来的视觉文化将什么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优势和局限,这都是本篇论文将要研究和探讨的重点所在。

三、网络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

未来的视觉设计越来越注重人的感受,注重对用户生理和心理的信息传递,在用户体验中,视觉情感思考活动这四类元素成为未来数字化设计重视的方向。未来媒介的传播方式会更加以人为本,更加贴近受众者的行为和心理。也许计算机永远不能实现真实性的交互沟通,但是它人性化的发展会使得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界限越来越贴近。网络上的符号发展快、更新快、自由性强等特性,也体现了设计和使用者一部分是青少年人,他们身上创新性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跳跃的特点也和网络特性不谋而合。而网络也被大多青少年作为进行交往的另外一个场域,社会调查表明七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使用合适的网络符号会得到同年龄人的认同,不同年龄的人在网络上有着不同身份认同的审美,如在90 后青少年中流行的火星文”“网络表情, 也同样是对他们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有利的证明。他们通过对火星文表情符号的认同和对其的发展与传播,使得他们营造出一个只允许同年龄人进入的虚拟的私人空间,审美方式的相同带来同一阶级的身份认同感。

  (二)技术是主要驱动力

未来网络视觉文化的发展在视觉传达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设计美感的要求,更包括了数字传播技术、工业产品设计、人体工程学、心理行为学等多种学科的参与。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和普遍性。未来的网络视觉文化会更好的把科技和艺术相结合,数字化创意设计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门新兴产业。

(三)多感官的传达和运用

在传统的媒介中,视觉的运用是占有百分之八十的重要性,最多加上听觉进行辅助,但是在未来网络境遇222 223

作文教学研究

2015 年第6

下的视觉符号将会逐渐的往多感官并用的方式去发展。

马丁 林斯特龙在著作《买》中着重探讨了感官对于营销和宣传的重要性,他通过种种案例去证明人们在多种感官的同时配合下可以达到对符号的深层次记忆的体验。他在书中写道气味会促进视觉,视觉帮助我们想象一种声音,味道和触觉,这就是说,如果感官输入 配对合理就能够起到共同促进作用。

目前新媒体的研发也可以达到这种多感官运用的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中的模拟现实造型语言(VRML)将成为超媒体文艺作品的媒介。它比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更为强大,超媒体的作品是在新兴科技的基础上,把文字、图像、音频、影视等多种媒介和谐地组成到一起,使得浏览者能真正体验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优美意境,其欣赏是多重感官和心理机制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与交融的。如:现在流行的IMAX 技术,CGI 的电脑绘图和4D5D 影院的产生,甚至未来还会研发出更加神奇的6D7D 的电影技术。

四、网络视觉符号的局限性

(一) 中国风格的缺失

网络视觉设计在我国目前发展时间较短,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20 世纪末,网络视觉设计形成了日、韩、欧美等三大风格的确立,而中国的网络设计却在设计风格上不知所措,一直处于一种模仿式的创新。中国的设计师仅仅会简单而生硬的把中国式的元素加在日韩等设计理论体系中,如把一些云纹墨迹生硬的加在西方的版式的基础上,并没有独立的对于中国元素在网络媒介下如何发展创新的独立思考, 缺少对创新的风格实质性的扩展与研究,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这使得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并不能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下完全地焕发出光彩。

(二)消费文化与快感文化的兴起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把由大众传媒引导的消费概括为一个符号参照另一个符号、一件物品参照另一件物品、一个消费者参照另一个消费者。波德里亚称现在的社会是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以消费为中心,其表现就是大量的视觉符号的出现。网络时代的视觉符号由于无成本的复制使得它具有内容繁多、传播广泛等特征,大量的网络广告、宣传、游戏以绚丽的画面高科技的特效和震撼的音乐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各种技术的渲染引发浏览者冲动、好奇、兴奋的快感,从而迫使眼球追随消费的热潮,片面追求图像的感官刺激。我认为:大量视觉图片的产生正是都市生活节奏加快,大部分的人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社会深层次的历史与文化,只想片面的追求简单性和娱乐性的时期,网络视觉图片也正好满足了他们感性丰富思想匮乏的心理。但是过量的网络图片的出现如不加以管制,可能会造成人们更加执迷于感性的愉悦,从而轻易地摈弃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沉重的理性、思想和想象。

(三)传统艺术权威性的缺失

人们在网络上建立社区建立聊天室,网络上人们的言行举动都带着虚拟性,使得网络视觉文化也表现出特有的虚拟性。波德里亚认为:当社会是由符号控制的阶段,此时的基本形式就是仿像就是虚拟的图像。 网络上的视觉符号可以无限的被复制下去,它没有真实的原本只是对现实对象的数字化,网络上的各种图片符号都可以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制作和处理。电脑对形象的塑造可以在没有实体的情况下进行,网络把视觉文化的虚拟性发挥到极致,但由于不再受限于有形的物质世界,视觉符号的组合、创新、变化的可能性也大大的发展了。网络视觉符号体现出超强的可复制性,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浏览者看到和了解,但视觉符号自身的功能却在不断的无成本的复制中让位于模拟和仿像功能,当网络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视觉符号真实的文化功能衰退了,

本雅明说过大规模的复制使得原作或原本的权威性丧失,无成本的复制使得大规模大范围传播成为可能,随着原作权威性的丧失,现代艺术的展示功能代替了传统艺术的膜拜功能,艺术摆脱了宗教神秘性进而演变成了大众商品。现代艺术震惊式的直接性与即时性代替了韵味式的静观,艺术从永恒价值转向了可复制可修正的价值形式。

五、结语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以符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沟通思想,人们为了寻求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简单化的方法。一直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每一次信息革命都在改变表达和传播符号的方式。直到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介的诞生,人们至今依旧探索着曲折前进。

21 世纪,网络和多种数字化媒介的发展,影响改和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符号在这一新的媒介下不断朝着更加宽泛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着。在这种新形势下,未来技术会如何改变传播方式,视觉传达文化又会如何朝着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扩展出新的领域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探索,对视觉符号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判断。我国在网络视觉文化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许多技术和理论都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的完善与发展,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视觉文化一定会更好的把科技和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门新兴的产业。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邱景源. 《设计概论》[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 3] 大卫·科罗.《视觉符号》[ 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 柳冠中《设计方法论》 [ M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赵昕,1988 年,女,汉,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 助教,硕士,艺术设计学

岳妍,1983 年,女,汉,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 助教,硕士,文化产业管理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TAG: 局限性 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