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浏览140次 时间:2014年9月22日 09:24

李 婧

摘要:从师生关系入手、完善导师制是切合中国社会体制和大学实际,提升硕士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是导师制的精髓,中国大学可以通过鼓励学术自由,导师加强对学生的学术引领和精神关怀、建立互学和群学机制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关键词:导师 研究生 科学研究素养

引言

科学研究素养的培育是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高质量学习不仅包括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批判精神的形成,以及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科学研究的精神、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反映,一个学校综合培养水平的反映。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研究生培养的成果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从教的角度,教师素质、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工具的使用都有很大的进步,教师投入也有了较大的增加。从学的角度,学生在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后,没有充分地感受到成就感,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挫后,这种反应就更加强烈,甚至认为知识无用,进一步求学主要也是源于就业压力,而不是追求学术进步。教师认为学生对学习行为上的投入和心理上的投入不够,对学习的认识偏颇,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缺少问题意识,不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基本素质欠缺。可见,大学研究生教育并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和教育背景下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质量是中国教育界面临的关键问题。

科学研究素养是研究生高质量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阐述导师在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中的作用,分析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发挥导师的作用,促进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

一、导师在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中的作用

1. 科学研究的含义及科学研究素养的要素

1)科学研究的含义

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研究是收集和分析信息(数据),以增加对所考察现象的理解的系统过程。具体说,研究是这样一种过程,通过它,我们在数据的支持下,试图系统地获得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某一问题,或增加对某一现象的理解。研究包含系统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以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存量,以及利用这一知识存量以开发新的用途。OECD 对研究的定义关注研究的原创性(Originality)、基本的目标是调查(Investigation) 能有潜力产生这样的结果、它足够地广泛以使得人类(理论的和实践的)知识获得可辨认的增加。 简言之,研究是指增加人类知识总量的活动。研究包含了如下特征:(1) 起源于一个问题;(2)要求清楚地阐明目的;(3)遵循特定的程序;(4)通常把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分解成较易处理的子问题;(5) 在所研究的问题的引导下进行;(6)承认和接受若干关键的假定; (7)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收集和解释数据;(8)研究是螺旋形发展的,即研究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2)科学研究素养的要素

根据科学研究的定义、要素、特点,科学研究的素养主要包括,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获取信息和加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2. 导师在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中的价值14

新教育·科研纵横

2014·5 ( 总第270 期)

1)导师制的精髓和使命

导师制是英国绅士文化的产物,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导师制下,导师与学生亲密接触,联系紧密,其核心是训练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理性。同时大学文化也为导师制发展提供了庇护和动力,一方面,大学特别强调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生自由等理念;另一方面,导师非常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理性意识。大学文化和导师制二者互依赖,相互促进。百年来,牛津剑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很多教育家和研究者认为,这和他们创立和承袭的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

2)导师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全面培养的意义

导师制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在当代的公司文化下,传统的导师制的生存发展遇到困境。20 世纪80 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来,大学入学率迅速上升,政府资助减少,大学管理越来越官僚化,更强调教师科研。在绅士文化和公司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英国高等教育模式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杂交式大众精英体系(hybridmass-elite system)。导师制开始发生变化,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在缩短,指导内容收窄,教学模式日益混合化,主要是演讲、示范、研讨会(seminar) 和班级授课。导师的功能也从学习讨论、课业指导、信息提供和人生引领变为公司文化下的学生倾诉对象和向学校当局反映意见的中介。

但是,导师制直到今天仍是这些名校教育过程中的精华,关键在于:在教学方式上重视个别指导、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教学内容上德智并重;营造的教育环境和谐、宽松、自由。这些使导师制超越了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功能,而成为一个过程,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是导师制的核心使命。当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主要表现为,求真精神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科研主动性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增强,加工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弱;系统的思维训练少,主要靠自身摸索和教师指导;问题意识欠缺;发表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但是毕业论文总体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质量要求。导师是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中的最重要的主体,导师制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对一个全面人的培养,尤其是对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仍然在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完善导师制,发挥导师在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中的作用

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导师是学生最亲密的教育者,对人的全面培养出发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的重要路径。

1. 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尊重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影响

中国有其特殊的教育环境,研究生是在应试型教育成长起来的。初等教育体制下,父母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的引导主要是应试导向的,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对大学学习影响深远,学生普遍有学习倦怠(burn out)。目前的大学教育也主要是大班教育,是课堂+ 规则的教育,而从教师的亲身经验和理念所获得的隐性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个性化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也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倦怠、自信心不足和缺乏成就感,创新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术自由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教师学术成长和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保障。学术自由是具专业资格的人士在他们胜任的范围内探索、发现、发表及讲授他所见的真理、除了鉴定真理的理性方法的管束之外,不受任何权力约束的自由,具体到大学,是大学教职员及研究者以其专业和学识贡献所长,在教学和研究时不受学院内外制度与势力的箝制或干预,籍以保障学者可以探索各种领域的知识,及研究成果的中立性及可信性。而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免于被除职或降职恐惧的自由。简而言之,大学校园的学术自由是教职人员有权利表达其科学发现的真实性。大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教师将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真理。学生会从教师的亲身经验和科学探索精神中得到隐性知识,大学应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化表现,对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影响采取支持态度。

2.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改善学生的求知和求学心态

师生是平等的,因此,导师作为学业引领和精神导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尊重是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前提,导师要主动亲近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目前的求知和求学心态。导师可能成为学生在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导师和精神导师。教师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未来职业进步要给予关心和重视,将会促使学生与教师主动接触,积极学习。同时,导师还应给予学生精神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智的成长。在学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导师的作用特别重要。导师对学生硕士阶段学习的认识、学习计划、未来发展规划,对学习的期待,对学习之外的目标的期待的了解,对有计划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取向和未来发展计划有积极的意义。。

3. 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民主的讨论,使相互学习变成大学里的生活方式

讨论是师生和同行之间相互分享学习和发现成果最重要的方式。在欧美大学中,这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方面,平等、频繁的各种讨论成为师生校园中最重要的生活方式。笔者在英国杜伦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斯坦福大学研修期间,耳濡目染了这些名校对学生教育的点点滴滴。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大学从对追求真理的角度出发,建立非常多的分享平台。学生通过这些讨论了解知识的进展,科学发展的前沿、从导师和同行身上学习了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态度。这些讨论启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对已有知识和理论产生质疑,并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也享受成就感。

学生也在这些平台中阐述自己的问题,开始科学研究,分享研究过程中每一步的发现,遇到的难题。学生的论文从选题到研究计划、到大纲、初稿、定稿都是在无数次的讨论中不断完善,最终发表、出版。教师把这个学习过程叫做capability building( 能力训练),即通过这一过程把学生从不会到教会。这个过程不仅是师傅带徒弟,还有同门和非同门的师生对学、群学。可见,探索、研究、学习不再是个人独立的行为,是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从这里不仅有逻辑收获,而且有情感收获。他们从这里心智得到滋养和训练,同时技能也因此变得强大。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才依恋母校、热爱老师和同学。这种情感、这种作风会不断传承,因此也成就了大学。

四、结论

科学研究素养形成是研究生实现高质量学习的核心内容。当前,中国大学可以通过完善导师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素养,并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路径包括: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尊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个性化差异,尊重学生理解了解学生,发挥教师在改善学生学习取向和求知心态中的作用,创造多渠道促进师生和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 普洛瑟. 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0-171

[2]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85):美国研究生教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5: 19-28

[3] 王根顺. 论研究生教育中探究性教学的实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8-11

( 作者简介:李婧,女,1971 10 月生,吉林伊通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开放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3完善导师制,促进硕士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15

TAG: 研究生 科学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