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文史类论文 >> 新闻传播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多媒介传播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方式分析

浏览245次 时间:2019年11月15日 13:4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 总而言之“小区域封闭式传承”是我国历史上 国家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种保护 较为传统和主流的文化传承方式,其在实践过程中 性、扶持性的政策以及法规等层出不穷,也对非物 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实践性和身份认同的特征体现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正面地促进作 更加鲜明,是一种不可忽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用。文章将着重研究在新时代多媒介传播领域中的 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社 二、多媒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必要性
  会现实意义。 由于“小区域封闭式传承”本身具有一定的狭
  一、小区域封闭式传承方式 隘性和局限性,其本质的小众化已经不能够适应现 所谓“小区域封闭式传承”,指的是非物质文 代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因此,世界 化遗产传承人在进行相关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上体 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提出了更具有开放 现出来的封闭、保守的特性,往往会选择原有的、 性的传承方式。此种传承方式主要指的是在非物质 传统的方式进行延续和传播,师徒关系和家族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和传播,注 成为主要的形式,一般不会借用外界生产性的因 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工业系统和传播体系的结 素,也很少会利用外界的媒介方式进行传播,而此 合。通过“多领域媒介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 种传统的传承方式首先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也就是 破传统传承方式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并且此种非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实践性特征的传递,师傅和长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是在“保护性生产”的基础 辈以自身的实践入门人员作牵引,并且在传承的过 上进行的,具有不可忽略的必要前提。
  程中更加注重日常的行为和实践,传承更加落地和 “多领域媒介传承”方式,一方面要注重与现 具有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小区域封闭式传承让 代工业体系的结合,传统技艺本身具有不可磨灭的 接受传承群体得到相应的身份认同,接受这个领域 魅力,但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单一,非
  内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物质文化技艺在本质上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已经不 在“小区域封闭式传承”中,由于个人实践经 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保护性 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上 生产”的前提下,需要不断与现代工业进行对接, 面也存在差异性问题,并且这个过程较为漫长和持 寻求更多的创新方式和灵感,在保证原有传统技艺 久,具有一定的变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来 的内涵上采用更新更有效率的生产工具,提高生产 看,不同的传播人将体现不同的传播理念,而被传播 效率和更丰富的内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 人在后期的自身发展和传承上,也会逐渐融入自身的 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产品,也让文化的发展具有更 意志和知识学习,因此封闭保守传承的结果不是标准 多样性地可能。
  化的,而是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 另外一方面,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的传播方式,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小区域封闭式传承” 大量实践证明,对传播工具的选择将直接性影响非 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各种手艺都是采用此种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效果,并且有效的传播 方式,一般发生在各种小型作坊内和家庭作坊内,规 工具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性,扩大传 模化发展不足,但文化的传承对被传承人来说属于 播的范围,并且在传播过程中精确详细地讲述非物 “生存的手艺”,因此传承的效果更加夯实。 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广大民众对文化的美能够深刻认识,接受和采纳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各个方 传播方式,多媒介领域为民众提供了更多近距离欣 面,对全社会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 赏、体验的机会,进而打破时空界限,在近距离的 进作用。由于传承方式的改变,也会让非物质文化 全面观察中体会“非遗”的魅力;第四,趣味性,
  遗产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多媒介传播方式打破了人们对“非遗”以及传承人 三、多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 的刻板印象,在生动、有趣的文化体验中理解文化
  方式的契合点 内容,让“非遗”从博物馆中走出来,进入民间, 进入到新的发展时代,多媒介传播成为信息传 在民众的传播中焕发新的活力。第五,显著性,多 播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人作为 媒介领域中个体价值得到了真正的汇聚,在“非 文化主体的作用进一步被强化,而在非物质文化遗 遗”传承人的推动下,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得到了认 产传播中,传承人可以选择更多的传播方式,并突 可,让传承效果更加显著。
  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吸引更多民众认识 在多媒介传播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
  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 在多媒体传播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 “非遗”在新的传播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局限,形 过对传播方式的重新构建充分发挥了人在文化传播 成强有力的传播效果。2017年6月9日,成都举行了 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新时代,多媒介传播打破了传 为期9天的“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 统的主流文化,个体传播在互联网力量的推动下也 节”,在此期间一件件文化精品吸引了大批中外 能够成为主流,如在粉丝效应的推动下,一些平民 “非遗”爱好者的关注。主办方设计了多元化的传 文化能够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内广泛流传,甚至发 播平台,为传承人的传承方式创新提供条件。其中 酵成热门事件,吸引更多的关注,基于此,非物质 有现场竞技,304名新生代传承人大PK,竞技模块有 文化遗产在传承人的推动下,赋予了时代的情感, “传统武术”“传统工艺”“传统民歌”“龙舟竞 凸显了时代个性,因此其在多媒介传播领域焕发出 技”等,其中“传统工艺”环节来自全国29个省、 新的活力。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多媒介 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4名新生代传 传播方式的运用,能够重新塑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 承人,完成了传统织造、盆景制作、木版年画、银 遗产的时空认知,一方面传播范围的拓宽,使得非 器制作、竹编、木雕、刺绣、面塑和糖塑等9个国 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突破地域的局限,吸引更多的注 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分组竞技,在与现场20多万 意力,甚至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观众的互动中,将竞技推向高潮。此外主办方还设 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数 计了“匠心直播”环节,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从事 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立 蜀绣38年的孟德芝在四川省非遗中心的非遗精品展 体、多元,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习惯,让“非 上展示双面绣的绝活儿,在直播平台的支持下,吸
  遗”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彰显时代魅力。 引了900万人次的在线围观,极大地拓宽了“非 四、多媒介传播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 遗” 传播效果。
  播方式的选择 五、结论
  多媒介传播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 式的选择空间更加广泛,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 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方式也成为不 产传播新媒介的探索,对于“非遗”社会价值的体 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多种传承方式的结合具有不同 现也十分重要。第一,及时性,目前我国许多地区 的适用范围和传承效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的“非遗”面临着传承困境,传承人的断层就是其 过程中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尝试,让非物质文化遗 中的关键,而利用多媒介传播,能够让“非遗”像 产在保留传统魅力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完善,让文 新闻一样传播开来,及时向民众推送“非遗”内容 化发展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与技术等,以吸引更多人在特定的时间参与“非 遗”传承活动中来;第二,重要性,新时代多媒介 参考文献:
  传播中“粉丝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一种传播现象, [1] 王林.文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行为探
  讨[J]现代文化传播,2017(13):18-19. 而“非遗”传承人利用媒介,对传统工艺、文化用 [2] 刘国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J].文化探索,2017(08) 更加现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非遗”在粉丝效应 :38-39.
  的推动下拓宽影响;第三,贴近性,相较于传统的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