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预约意外 衍生精彩——例谈语文课堂如何活用生成资源

浏览137次 时间:2013年12月23日 15:12

贺剑英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00

  要:课堂教学通常被称作“遗憾的艺术”,的确,纵观我们的课堂,完美的课,或者几近完美的课似乎少而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这“遗憾”的根源何在?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自身的储备不足,对教材研究不够深,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定位不够准,教师上课不能“沉浸其中”,激情不够足……但缘何上公开课或展示课,经过了精心的预设,反复打磨之后,我们的课往往还是“遗憾依旧”呢?在我看来,当我们在上课前该准备均已准备,该具备的也都具备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课仍不尽如人意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师不能“善待”超出他预设的意外,不会活用这种生成的资源。

关键词:预约意外;衍生精彩;语文课堂;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构成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他们生活经历不同,知识背景各异,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这些因素教师在课前很难完全知悉,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预设课堂里的一切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是必然的。

既然课堂中的意外事件无法阻止,那么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就不是如何去阻止,而是怎样来利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如何通过巧妙的变动,将不可避免的意外,演变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和精彩,这对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我认为要想实现这“华丽的转身”,我们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胸中有“竹”

胸有成竹,方能遇事不慌。这里借用这一成语,意思是我们教师在课前若能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活动,做到成竹在胸,那么当意外的生成资源出现的时候,就能沉着冷静地迎接它,十分机智地抓住它,非常巧妙的运用它。让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让它为课堂增效添彩。

笔者在《济南的冬天》教学过程中,曾遭遇过学生“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在新授内容结束的时候,我对学生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予以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大家读书读得特别好,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分明可以感觉到你也爱上了济南冬天的山山水水,并且发出了由衷的赞美。现在大家可以到文中找一些精彩的描写语段背一背,作为一种积累。

(一学生突然举手,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老师,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有两个字用得特别频繁,一个是“小”:“小山”、“小摇篮”、“小雪”、“小村庄”、“小水墨画”、“小团花”、“小灰色树影”,还有一个是“儿”:“圈儿”、“口儿”、“厚点儿”、“一道儿”、“风儿”、“天儿”、“影儿” ……一般文章中好像没这么多,老舍这样用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吗?

师:你读书真仔细,大家先看老师举的例子:“花”跟“小花”、“小花儿”有什么区别?大家不妨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各自反复读这几个词。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仍请这位提问的同学说一下。

生:“花”变成“小花”似乎能表现这花的小巧可爱,而再一个“儿”字,变成“小花儿”,那就更能表现花的可爱,人对花的喜爱。

师:你有这种感觉就对啦,“小”字一加,“秀气”就来了,“儿”字一添,“喜爱”之情就来了。同学们选择文中的例子再读读,再感受一下。

生,读书,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师:同学们,感谢细心的XX同学,经他这么一提,我又学会了一招,若要表达对景物、事物、或者人物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意,有时可以……

生齐:加上“小”,添上“儿”。

师:说得对极了,当然,添得恰当才有效哦,你给“高原”、“大地”添加一下试试?

生加了之后自言自语,然后都会心地笑了。

关于“小”、“儿”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似乎从没有人去深究过,教参上也未提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没给他们“一席之地”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是你不准备,不等于学生没有需求,不等于这样的问题不冒出来,幸好自己对“儿化”的表达效果早有“储备”,否则,一时的尴尬就难免了,这么好的生成资源就白白流失了。

虽然学生在这节课上提的仅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但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大而深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活用“意外”,知识储备足不足真的很重要。

二、目中有“人”

“目中无人”这成语本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引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验基础、内在需求、个体差异、巨大潜能,而仅仅把学生作为灌输知识的对象。这样的课,出现了教师意料之外的生成资源,极有可能也会因为老师看不到活生生的人,仍然“走”自己的教案而不幸“夭折”。相反,你目中有人,时刻牢记学生才是“主角”,给他们发言权,让他们“见仁见智”,兴许,他们还你的就是惊喜。

以下是一位老师在执教《口技》时的一段教学实录。

师:本文开头写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又一次写道“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种重复,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反复强调,首尾呼应,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突然一生举手发言:我认为只在结尾处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行了,开头可以不写这句话。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开头不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当读者看到后面对口技表演的具体描写时、就会猜测口技人用了多少道具。可是读到结尾,才知道原来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就会使读者想到:原来是这样!我想,这样写会更加突出口技人技艺的高超,这样写,文章也更加吸引人。

师:是的。你说的这种写法 就是在前文有意设下悬念,后文再把实情告诉读者。这种写法正如你所说的,具有吸引读者和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的作用。这是一种很好的写法。

师:我讲过,文无定法。同一个内容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口技》这篇文章,采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的写法或者采用你提出的设置悬念的写法,表达效果都很好。这就说明,学习课文不可死学,而是活学,创造性的学。就是说,在深入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于课文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这样学习收获会更大。

在这个案例中,当意外出现时,教师首先是表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然后对学生的发言作出了判断和评价,使两种不同的见解同时成立,不是惟教材是从,惟教参是从,没有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想,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见仁见智”的启发培养,收获了难以预约的精彩。如果教师心目中没有“完整”的人的存在,看不到学生的差异就是资源,那么《口技》就只能是“单版本”而不是多版本的解读。

三、手中有“术”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教师是不能回避的,最好的办法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确的轨道。这需要教师心中有学生,还需要教师手中有“招数”,以灵活的变招来扭转“乾坤”。

一位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时一开场便碰上了尴尬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来)师:好,你过来。

(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均,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这一段对话,老师对学生字写得大大小小的情况进行了一种顺势引导。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表现了“师之愿”;(2)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损害,表现了“师之爱”;(3)幽默地把一种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虽然该生并无此意),启示了一种心理付之行为的必然,这是“师之趣”;(4)机智地渗透,甚至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这是“师之情”;(5)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瞬间即兴发挥,表现了“师之智”。

所以,遇到类似情况,要善于引导,这样不仅可以迅速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巧妙地把学生的问题纳入老师讲课的轨道,使教学顺畅自然地进行,有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以上案例便是成功地将“腐朽”转化为“神奇”的典范,笔者称之为“逆转术”。当然,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不同,我们教师应对的招数也应随之作出调整,如:将学生有独到见地的观点、见解纳入原有答案的“收编术”;当学生的思维,回答偏离了方向时,及时因势利导,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正题的“纠偏术”;当问题的难度超越了学生能力时,将问题化整为零,依次渐进的“分解术”;当学生答题缺乏必要的“台阶”,缺乏一定的背景材料时,适时提供相关链接资料的“扩充术”;当既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正常推进,需换用新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教学活动展开的“替补术” ……不一而足。

四、心中有“情”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聆听许多优秀教师讲课,仿佛置身于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其中充溢着激动、兴奋与智慧,时常让人感到生命的涌动与成长。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课堂里所有的精彩都离不开教师真切的敬业爱生之情。

请看一位老师的作文讲评课:

老师把一位写作较好同学的佳作拿来当范文在班上宣读。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老师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头。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的。”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说。”

结果,有8位同学发言,大家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的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以后请大家多给同学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在班上宣读,你们以为如何?”

“太好了!”

“那么,对今天第一个给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大家应该怎么办?”

“谢谢!”“非常感谢!”此时,同学们对老师的用意已心领神会。

“从今天开始,每周推荐一篇作文,全班同学轮流推荐。可以拿原文来读,也可写到自己的作文本上,不过别忘记注明作者和出处。”同学们会心地笑了,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也舒心地笑了。

……

面对突如其来的声音,教师没有纠缠于作文是否抄袭的问题,更没有对犯错学生的批评斥责,而是巧妙转移学生的视线,让他们赏析这篇佳作,既保护了那位抄袭的同学,又达到甚至超越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可谓“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与其说这精彩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还不如说这机智是源于教师心中的真爱真情,源于他高尚的师德。

其实,对一个教师来说,这种情这份爱最为重要,这是当好教师,上精彩课的前提。试想,一个不爱自己的职业,嫌弃学生的教师,他会为了上好课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储备吗?他能把学生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吗?他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认真揣摩课堂教学艺术吗?当生成资源出现时,他能敏感地抓住,灵活地运用吗?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它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这不断的“变”时刻考验着执教的老师。但如果我们胸中有“竹”,目中有“人”、手中有“术”、心中有“情”的话,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让“意外”衍生出精彩。相信上述的课例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启发。

TAG: 课堂 如何 语文 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