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

浏览159次 时间:2019年7月31日 15:46
引言: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对青年创业的扶持政策,创业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国家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更是当代高校不可缺少的人才。
高等教育需要将创新创业加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去。加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是新经济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亟待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未注重实践,创业效率低
高校目前大多都有开设相关创业课程,但往往都是纸上谈兵,重理论课本却轻视创业过程中脚踏实地的实践。受传统观念封闭影响,大部分高校学生对创业缺乏主观意愿性,对创业发展缺乏理性认识。由于经济及其他因素限制,学生在创业方面没有主管意愿去投入一定的精力。国家目前以政策优惠扶持大学生在校园学习时期进行自主创业,也逐渐出现高校内部学生自主创业的现象,如利用专业技能成立小型工作室、投资承包餐饮等,但是创业效率较低,无法有效平衡创业投入与产出。
2、激励政策少,创业热情低
由于过于重视专业成绩和理论知识,许多高校没有建立一些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奖励制度。针对一些相关的创业类竞赛,在经费与奖励上没有给予学生高度支持,因而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创业奖励制度不健全,创业竞赛活动开展少,对取得创业创新成果的同学宣传力度不大,许多大学生有想法但是缺少创业平台进行施展。
3、创业课程杂,授课效率低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对于从事教学创新创业的老师编制随意,很多老师没有创业经历直接套课本来给学生进行宣讲,教师本身泛泛而谈,导致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效率较低。教师过硬的创业知识技能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力保证,但部分教师在讲解创业知识过程中,本身对课程缺乏一定重视,备课随意,内容乏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有些教师直接由当地企业家担任,一味大谈自身创业的个人经验,知识缺少普遍性,无法让学生对创业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5]。
4、目标存偏差,少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实现过程中出现偏差,其目标不应当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企业家,而是应当通过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从学生身份转换到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提前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许多高校没有正确看到创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未能充分把握学生一旦拥有创新精神可以产生多大的效益,一味追求惯性的科研学术,专业素养,却大大忽视学生身上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
5、资金投入少,融资难度大
从当前学生创业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由于未参加工作,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少,如果有想法自主创业,即使有较为成熟的创意和产业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进行创新难度还是较大。许多大学生创业资金大多来自父母支持或者亲友投资,极少学生创业项目可以获得社会融资,启动资金来源窄,融资难度较大。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平稳向前,但大学生面临的失业问题仍然不容小觑,许多学生拿着本科文凭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依旧是难题。
大众创业新时代,高校根据政策扶持逐步自发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能力相关的培养机构,以此去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自主创  新创业的能力,这样可以充分让大学生读书时期就树立创业目标,甚至在学习期间就开展自主创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岗位供小于求的现实情况。开展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降低本科生的失业率,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更多择业选择,让就业范围扩大,就业质量提高。
2、创新创业促高校综合能力提升
当下高校各类竞赛众多,以创业为主题的竞赛更是不胜枚举,学校大力动员学生参加此类创业竞赛就是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的具体表现,不少高校也以该类比赛得奖情况作为衡量教学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目前我国的高校数量比较多,但人才培养方式却大不相同。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大学应从学术和实践中重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培养优秀学子,以创新促进步,将创新创业融入教育模式,促进高校综合能力提升。
3、提升高校教师创新队伍质量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主动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学习,并在课堂上、实践中频繁开展与学生的互动,这样一来,师生共同开展创业项目的研究,实操过程中与创业行业专家开展交流,教师创新创业经验愈加丰富,无形中高校教师创新队伍质量得到提升。
二、当代高校创新创业能力规划建设
(一)转变观念,内外协同
“内外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有效提升育人能力的要求,能改变“培养主体单一、运行机制不畅”的局面[2],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因此建立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重中之重。而建设该机制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观念的转换。
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意识,认为创业与大学生无关,对创业就业具有怠惰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是——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现有工作岗位有限,许多学生毕业即面临事业的窘境,这就需要高校大学生发挥创造力,用多种方式实现就业。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不认为自己具有足够的创业资格,不具备创业人才必备的素质,甚至对创业知之甚少。对于这种情况,在高校教学中,要重视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全方位的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对学生给予相关的指导。一些教师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观念——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象牙塔之内不需要创业就业,这与大学发展的初衷——服务社会是相悖的,因此,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同样需要将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嵌入教学模式中去。
(二)激励机制,良性促进
1、竞赛
在高校设立学生科研项目,有利于以竞赛促进创业创新项目良性竞争与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营造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并采取措施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全程自主投入创业过程,从模拟项目构建,到人员分配,再到项目产出落地,都由学生亲力亲为,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到创业的实际效益。如“挑战杯”、“互联网+ 创业”等创新类竞赛,对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推动成果转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高校要主动为大学生科研活动保驾护航,切实提供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成果被尊重被保护。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很多创意项目未能得到充分保护,抄袭情况较为严重,而建立、完善相关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保护学生智力成果,鼓励学生在课余生活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努力成果助力,打下创新基础。
3、政府营造良好商业环境
政府应尽力营造良好的商业市场环境,从外围因素上来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不受阻碍。许多学生由于创业融资难度大,害怕承担创业风险,不敢投身创业队伍中去。这就需要政府加强金融、科技等中介支持,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贷款风险担保、小额贷款等服务,提供相关法律、财务信息咨询的支持。
(三)规划整合形成特色教学
1、教学与专业课程
做好创业教育,本源上要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其融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对本科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不但要提高专业感知度,同时在思修等课程中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4],使得学生既具有专业能力,又富有人文素养,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主体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
对二、三大学生年级开展专业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再进行创新创业方法训练,使其在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后再投身创新创业,获得更好的成果效益。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不可闭门造车。
2、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是众多高校采取的教育模式。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企业的研究项目,将学术前沿知识直接输出给学生,再加以实践经验融合课堂进行教学。教师带头学生一起做项目,使项目落地,在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学成果也在课堂实践中得到转化。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创新创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行业精英;同时培养校内创业创新型教师,充实人才培养队伍。
3、建立专业性创业组织
高校应当建立有关创新创业的专业社团组织,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加入,让志同道合的创业爱好者携手起来,共同对相关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组织在开设期间,要主动给成员提供相关的创业知识培训,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知识的交流平台,促进创新思想的碰撞,凝聚学生的智慧火花。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创业组织可以主动为成员寻找成熟创业项目,鼓励成员大胆投身创业实践。在风险担保方面,该类组织可与校方或社会企业形成合作,将一定的风险分流,最大化维护创业学生的利益。
4、合作实践基地(企业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建设创新孵化基地,加大打造创新创业项目活动平台的力度,扩大创新创业渠道。同时,校方直接对接企业资源,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从实习到就业均以合作企业为对接口,以合作企业为创业扶持基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创业积累经验。
三、结语
“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是高校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模式,不但满足社会就业供给发展需求,还为创新型国家的实现打下基础[3]。创新创业协同机制的实现,需要高校、学生、教师、企业、政府等多主体团结合力完成,只有全社会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发展重任,高校教育才能最终服务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兄武.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4):30-37.
[2][3] 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现代教育管理,2018(03):47-51.
[4][5] 冯琳. 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7):212-214(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