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论“德”与大学精神重建

浏览113次 时间:2014年9月24日 13:59

陈 雨

摘要:大学精神构建是大学建设的重要方面,大学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大学在育人质量、治学风气等方面出现种种弊端。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教育要以德为先的传统理念,德性建设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尤其大学精神重塑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挖掘的内蕴与精髓着手,注重今史为伴,以期从出发探索大学精神重建之路。

关键词:德;大学精神;重建

大学文化首在精神,大学精神贵在大德。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形成的稳定、共同的理念传统、价值追求、文化特色和行为规范,是在特殊的表现中所凝成的风格,外化为学校的使命、校训、校风、师风、学风等,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时代在进步,大学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现代大学精神旁落引发出现学术风气浮躁、教育腐败频发、人文关怀缺失、道德失范等系列症候,因此,重塑大学精神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探讨的问题。我国素有优良教育传统,立德树人是圣贤先师长期秉持的育人理念,其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固守大学精神之本,只有坚持以德为先,正本清源,才能从根本上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要求中,立德树人的前提与要旨。在重塑大学精神过程中,要坚持以育人为首要职能,并以

1. 大学的首要职能是育人

伴随着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逐步形成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职能。创立于1088 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被誉为大学之母,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早在那时已然形成,因此它也被认为是大学的初始职能。以此为基础,其后的德国洪堡精神时代提出大学应当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后的美国高等教育开辟出服务社会的大学职能,以及发展至今天普遍公认的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职能。追溯起源,育人乃学校诞生之初的首要任务,先于其他要素出现,更是大学最重要的职能要求。

2. 立德是我国历代教育遵循的理念

我国自古追求不朽的人生境界,《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并称为人生三不朽。国学大师冯友兰将其释为道德事功学问,并言只有完成这三项人生成就,才能成为不朽的圣贤。在这三不朽中,古人首先强调立德。立人先立德,只有通过教育手段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先做人才能继而处事成业。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尤其在当前实

二、德才兼备体现传统人才观

1. 中国社会传统的人才观强调德才兼备

关于的关系,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表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可以理解为,是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的内在动力,这充分说明两者之间要以德为先、缺一不可。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点明儒家三纲八目之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大纲领中,明明德其被奉为首纲。何为明明德?在儒家人才观的视域下,只有拥有美好品德而德才兼备之人才能被称为明明德

2.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重视德育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教育的理论中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也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特征提供了科学论证。马克思在《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并指出造就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指出要充分利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方位的教育手段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基于国情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强大生命力。

三、德性回归是重塑大学精神的有效路径

是大学精神之源,大学精神之主要表现于三方面:首先是校德,其次是师德,而后是生德,这三方面既先后承继又相互影响,共同培育出大学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彰显出大学精神。

1. 校德与大学使命。大学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织形式,以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为必要条件,为传承民族文化、引领人类进步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1917 年,深受德国洪堡大学思想影响的蔡元培执掌北大,到任之初首先思考的是如何把北大办成一所真正的大学,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明确了大学应该以崇尚学术自由为其基本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观念下,一方面,我国大学天然承担着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而另一方面, 大学又要充分营造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

2. 师德与师风。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成就一所好的大学,教师是关键;传承和弘扬大学精神,师德是关键。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教师对于职业、对学术、对学生要各有其热爱,这一热爱即为师德,其态度表现为师风:在职场上教师应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追求真理时要拥有独立之精神,思想之自由,在传道授业时要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3. 生德与学风。在校德师德影响下,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首要抱定非谓做官非为致富之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养成良好生德。在培育生德方面,大学要积极营造优良的学风,凝聚起积极的氛围和求学的动力,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并有效防范和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刘琅,桂苓. 大学的精神[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2] 王鉴平. 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 蔡元培. 蔡元培选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30

TAG: 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