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艺术论文 >> 音乐舞蹈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试析中国传统面具舞傩舞的源流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来源: www.lunww.com    发布者:论文网
浏览346次 时间:2010年9月07日 14:38
 【论文摘要】傩舞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本文以南丰傩舞的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对大量历史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对傩舞的发生、发展及存在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傩舞 传统 面具舞 源流
  
  一、傩面具文化的发生           教育论文
  
  1.面具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面具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性质的象征符号。面具是人类思维意识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是在史前人类独特的心理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孕育诞生的。它起源于原始巫教和图腾崇拜,同时,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部落战争也是促使面具萌芽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面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本能体现。中国的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远古的人类出于对神灵鬼怪和大自然的敬畏,模仿性地制作了动物、妖魔等种种面具戴在脸上,主要的功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各个角度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理想与审美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延续到今日,在平日的民俗活动中、舞台上和儿童游戏中,依然能看到制作得更加精美的面具,那纯粹是娱乐了。
  2.傩面具的出现
  要知道什么是傩面具,首先得了解什么叫“傩”。“傩”这一名称,用的并不是汉族的语言,用的是侗台语族的语言。在侗台语族中,这一个音符只要变化声调,就可以代表许多事物。侗台语族称稻、田、鸟、人、民族等为“傩”,故“傩”有祭祀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多种含义。傩起源于原始宗教。在远古时期,生产力及其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的威胁没有抗御能力,一旦遇天灾人祸,只能用傩祭,这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的巫术活动来祈告神灵,驱邪逐魔,弭灾纳祥。傩面具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物的面具,第二阶段为鬼神的面具,最后一个阶段是传说中英雄人物的面具。傩面具的出现与远古时代的自然宗教—原始宗教的产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傩面具的艺术风格,虽浑厚、粗犷,但工匠制作时不乏精雕细刻、讲究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赋予了面具以生命活力、形象的刻画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情丰富,性格鲜明,令人叹为观止,是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傩面具是图腾崇拜与原始宗教对神明的崇拜的产物。中国现存最早的傩舞青铜面具,现在就保存在河南禹州市,这是一面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物,距今约三千年。面具是由木头或青铜铸造的,大小跟常人脸型差不多,只是呈半截状,下部无嘴,这是为了使舞者在脸上固定。
  
  二、历史上的傩舞             论文发表 计算机文发表
  
  南丰傩舞,是历史上最早出现之一的傩舞,明显带有古中原文化和楚、越、吴文化结合的痕迹,南丰县志,《客家姓氏渊源》都有介绍,南丰傩舞的动作较为简朴、刚劲,至今还保持着较多的古原始人味。唐承汉制,宫廷傩祭规模逐渐扩大,唐玄宗颁布的《开元礼》对州县傩仪式作了具体规定。在南丰,人口的迁徙也是促进傩舞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南丰《金砂余氏族谱》记载,余氏为避唐末战乱,由余干迁徙南丰,宋初将祖先在四川为官时崇奉的西川灌口二郎清源真君神像迁至金砂(现紫霄镇黄沙村),“立庙奉祀,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宋末元初,南丰隐士刘镗作《观傩》古诗:“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全诗共48句,详细描绘了南宋时傩舞剧在南丰演出情况。
  到了明代,民间傩文化十分活跃,傩舞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石邮吴氏重修族谱中《石邮乡傩记》载:宣德年间(1426-1435)县民吴潮宗出任广东海阳县令回归故里,在石邮建立傩庙,组织傩班,并一直活动至今。明正德十一年,建昌府志旷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目载:“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是时,傩舞已突破“索室驱疫”的傩仪范畴,形成娱人娱神的民间舞蹈。
  自清代以后,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新思想涌入中国,南丰傩舞开始受到其他文化的渗透,将武术动作、戏剧表演、融合到了傩舞的表演之中,并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汲取精华,进行节目的创新。

  三、现当代的傩舞
  
  自从建国后,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派专人多次挖掘、整理、研究、创新,使得古老的艺术再展新姿。融进了民间吹打,增加了民间唢呐、竹笛、二胡等丝弦乐器,演奏“八板头”、“茉莉花”等曲牌;多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节目更加丰富,面具更加人性化、性格化。1954年县举办傩舞大会演,26个班队参加。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员黄芝内等到南丰考察傩舞; 1957年,文化部特邀南丰石邮傩舞,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当地的文艺工作者还结合民间世人挖掘整理的传统傩舞特征编创了《蜜桔大王》、《拾禾穗》、《界碑》等新编傩舞。中央和省内专业文艺团体也曾多次派人来南丰采风,以傩舞语汇成素材,创作了《和合同庆人间乐》、《丰收乐》、《开天辟地》等舞蹈节目。1959年,新编傩舞《蜜桔大王》,还被推选参加江西省第二届农村文艺观摩汇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南丰县前后恢复了130多个傩班,傩舞艺人达2000余人,居江西省之冠,建起了一支覆盖全县的老中青结合的傩舞艺人队伍。
  近年来,南丰傩舞得到迅速发展,傩仪也得到保护,为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傩舞青春焕发,武术动作也合到音乐节奏当中来了。1985年,南丰傩班多达108个。同年,周家堡傩班世人周禾仂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为中国舞协江西分会第二届理事;1989年南丰傩舞《傩风》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获奖。
  去年,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及新闻工作者齐聚南丰石邮村,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田野采风活动,使南丰傩舞更加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四、结论             发表论文 论文表交流
  
  傩舞面具至今还流传在中国的各个地区。傩面具是傩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舞、傩戏的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它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傩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符号。面具是傩舞表演的一大特色,没有面具,就不能被称之为傩舞,面具在傩舞当中的作用是为了扮演傩舞中的角色。我们要认真研究傩舞的舞蹈的源流,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中国的面具到了今天,仍然影响着人们,有38个民族的面具覆盖了17个省、自治区。少数民族的面具更以其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之深邃。
  
  参考文献:
  [1]于平.传统舞蹈与当代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1999.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TAG: 传统 试析 中国 面具舞 源流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