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医药论文 >> 医学论文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析彭子益“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

浏览559次 时间:2016年1月19日 16:20

苏 展 彭明江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目的:浅析彭子益养津去湿理论,明确其临床重要性;方法:通过对《圆运动古中医学》中提出了用养津药去湿的分析,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湿的论治,得出养津去湿的依据及重要性;结果:《内经》、《伤寒》均得出湿邪难治,而去湿未养津或为其难治之因;结论:养津去湿在理论上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践希望各位中医临床的同仁一起验证。

关键词:养津去湿;《内经》;《伤寒杂病论》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5)25-0176-01

1 湿的概念

彭氏认为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风为木气,湿为土气,寒为水气,皆不可伤土气偏见,则病湿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1]上述理论将湿分为了湿气与湿邪,最开始的湿是具有濡养作用津液,而后面的湿是脾胃运化水液异常而生成的病理产物,就是我们常说的湿邪,所以湿邪与津液是同一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早在《内经》里就有提及上诉两种湿的区别: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兼之,火以温之[2]在人体则说的是具有润养作用的湿气,也就是正常的津液;《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湿胜则濡泻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则说的是湿邪。

2 养津去湿的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

首先,从上诉得出,脾胃运化水液功能的异常,即可产生湿邪。而脾胃对津液的运化一方面是将津液运送到全身各处起濡润作用,另一方面是将产生的湿邪排出体外。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正常津液不能起到良好濡养作用,反而直接生成湿邪,故湿邪增加而津液减少则为湿病病机之一(现在临床常有的阴虚夹湿证)。再者,除湿的方法主要是辛开、苦降、燥湿、芳化、温化、淡渗[3]等等,其作用脏腑主要在脾,而脾属土,土盛则水负;其作用在肺、肾的就明确了,发汗、利小便本就是人体津液的外泄。这也说明了除湿的原则:注意勿伤津液。

历来湿病难治,描述其治如剥茧抽丝。在彭氏看来,湿(这里的湿是湿邪)在人身,如物受潮湿,是满布的,是侵透肉质的。而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风湿俱去也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4]以及《伤寒论》中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5]都说明了湿邪难去,津液易伤的道理,或许正因如此,才会有诸多治湿不效的临床案例。

圆运动这样说的:因津液即是湿气,湿气即是津液,去湿必须养津,而后湿去。湿气之去,全要气行,津伤则气不行,湿气故不能去也。以我个人为例,我因湿重(大便稀,苔滑齿痕,脉滑明显)而多次运用茯苓、白术、半夏等除湿燥湿之品,效不显,而采用三仁汤合三豆饮(分别为黄豆、黑豆、绿豆,共奏健脾养津之效)后,大便质地好转,脉象改善明显,可见养津去湿的重要性。

如若除湿不注意养津,不仅会出现一系列阴液不足的表现,而且因阴液不足以敛藏阳气,而致阳气相对偏亢,出现阴虚燥热,久之则阳亦不足,甚至因阴液不足以敛藏阳气,出现阳气亡脱。

3 小结

现今中医治湿之法以化湿、燥湿、利湿等等为主,鲜有强调顾护津液的重要性,而彭子益以用养津药去湿,之思想,拓宽了我们对湿的病机的认识,为我们临床治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5-267

[2]高士宗.素问直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0,250,382

[3]蒋显伊.《黄帝内经》祛湿法的理论及后世的应用研究[D].广西中医学院,2009:15-18

[4]张琦,赵天才.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9-35

[5]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42-143

附:第一作者:苏展女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09级七年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研究方向:耳鼻咽喉科学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