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浏览97次 时间:2021年11月10日 09:25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 .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也产生深刻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控与引导已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以社会燃烧理论为背景,从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分析入手,探讨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基本思路等,从更多的视角探索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管理,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 社会燃烧理论;网络舆情;预警
根据第 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 2020 年 3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9.0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4.5%,其中高校学生占了较大比例,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学生情感宣泄、观点触碰、思想交锋的主要渠道,而其中不乏大量不良或舆情信息充斥其中,探讨构建符合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机制,创新开展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维护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势必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燃烧理论与高校网络舆情
社会燃烧理论(social combustion theory,SCT),于 1994 年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牛文元首次提出,该理论利用自然燃烧的基本原理,将其与社会的无序、失稳、动乱进行形象类比,提出社会矛盾是社会系统中微观“基本粒子”(个体)从同化向异化的“社会能量”积聚,提出了“燃烧物质(即情绪流,也就是普遍的社会不满情绪)、助燃剂(即意见流,也就是社会不满情绪被赋予的集体认同感)、引爆点(即行动流,就是有看似偶然的突发事件,或非主流意见领袖的煽动),形象化的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剖析。而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主体广泛,各种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从社会燃烧理论的视域来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可以看作是网络环境中舆情隐藏因素(即燃烧物质)不断累积,并在网络热点事件(即助燃剂)的催化作用下,不断“发酵”、“升温”的过程,当超过“燃点”而爆发。
二、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结合社会燃料理论,从“燃烧物质”、“助燃剂”、“导火索”
三个方面去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关情况,能更深刻认识、了解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分析其“发生机理”、 “生命周期”等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研究调研的对象选取当前四川某高校全日制在校一至三年级大学生,发放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计回收问卷 506 份,有效问卷506 份,有效率为 100%。(见表 1-1)
表 1-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N=506)
变量 N(%) 变量 N(%)
性别
男 12.85%
年级
大一 38.74%
女 87.15% 大二 49.01%
政治面貌
党员 0.79% 大三 12.25%
团员 71.15%
群众 28.06%
(二)调研情况分析
1. 燃烧物质因素
燃烧物质是长期潜伏网络环境中个体之间矛盾、不稳定的因素,具有潜伏性与长期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于网络舆情最关心的话题”方面,“贪污腐败”方面占 17.79%,“贫富差距”方面占6.52%,“行业垄断”方面占 3.95%,“社会保障”方面占12.85%,“国家政策”方面占25.89%,“其他”方面占33%.可见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关注面广泛,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
在“学校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方面,表示“不存在引导,言论自由而混乱”的占 13.04%,“ 出现舆情危机时有一定引导”的占43.48%,“ 引导力度很大,有严格引导和沟通机制”的占37.35%,“ 引导存在偏差,言论经常被限制”的占 6.13%。可以看出,如果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易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倾向性事件的逐渐爆发。
在“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成因”方面,“ 学校不重视”占8.7%,“ 缺乏配套监管机制”占 13.24%,“ 网络技术落后”占 8.3%, “思政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占12.65%, “引导队伍不健全”占13.44%, “ 学生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占 19.96%,“其他”占 23.71%。 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加独立自主,差异也更加明显,诸如表达渠道的畅通、网络引导的欠缺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环境中不稳定情绪的长期存在。
2. 助燃剂因素
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中,助燃剂是网络舆情事件的催化剂,对群体心理及网络行为产生重要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在“网上他人言论是否会影响自己的网络行为”方面,表示会“会理性对待”的占 79.05%,“ 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占 11.26%,“ 受情绪化影响”的占 9.68%。
在“哪些因素更易强化网络行为”方面,“媒体导向”因素占31.42%、 “谣言传播”因素占29.05%、 “管理部门处置不当”占11.66%、 “其他”的占 27.87%。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易受到网络上他人言论的影响,同时这一部分学生更易被媒体因素、谣言传播等所干扰,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催化剂。
3. 导火索因素
导火索事件使网络行为发生剧烈变化,是网络舆情事件的直接诱因,易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爆发的倾向性事件”中:
“校内群体极化事件”占 32.61%,这一类主要由校内负面事件或差评信息事件导致,通过群体讨论得到强化,导致群体观点转向极端。如学生思想动态、突发事件、恶意煽动、食堂安全、校园传销等引发,这一类热点舆情事件引爆速度快,对网络舆情的传递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外部群体极化事件”占 7.11%,这一类主要是社会矛盾、利益冲突、社会事件等,或为围绕利益纠纷而长期未得到解决的,或在广大公众中形成共鸣,易导致群体围观。
“舆论热点未闭环事件”占 8.5%,这一类网络舆情事件往往是由于现实舆情事件没有最终定论“未闭环”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全面消除有赖于现实问题的妥善解决,只有当舆情事件在现实处置中尘埃落定,或最终定论画上圆满句号,网络“燃烧物质”持续消散,舆情事件才会停止。
“媒体大量报道探究事件”占 16.01%,热点事件往往媒体大量报道探究。由于舆情事件背后往往都有其深层指向,而高校学生也非常关注一些媒体大量报道探究事件,跟踪事态发展。
“网络同理心驱使声援事件”占 6.52%,某一类网络舆情事件往往带有强烈的同理心效应,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认知,或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同理心驱使声援事件往往驱使网络参与者袒露同类遭遇,促使他人声援涉事人,也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更多“燃料”,促使网络舆情事件不断升温。
“网络信息辨识性真假舆论事件”占 26.48%, 网络舆情事件当中 , 有一类鉴别网络信息真假往往成为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由于多元归因导致的舆论不断反转,使舆情事件不断升温、发酵。
“网络黑产事件”占2.77%,网络黑产涉及网络金融、电商、游戏、音乐等多个领域,网络黑产引发的网络热点舆情事件频频爆发,导致恶劣的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演化模型
结合“社会燃烧理论”,把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分为潜伏期、发展期、爆发期、平息期四个阶段。图 1 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演化模型,网络空间温度与事件演化过程相关,其中 H 为网络空间燃点,α为网络空间温度,β为媒体导向、谣言传播等各类助燃因素,T 为演化时间,C为导火索事件,则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可以描述为:H<α(β,T,C),也就是当“网络空间温度”在助燃因素的作用下,随时间不断演化,在“导火索”事件的爆发下,超过“网络空间燃点”,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爆发。
网络空间温度(α)
网络空间燃点
(H)
导 火 索 事 件 ( C )
时间(T)
助燃因素(β)
潜伏期 发展期 爆发期 平息期
图 1?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演化模型
四、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基本思路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网络各类不稳定因素从同化向异化的“能量”
积聚,廓清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基本思路 , 提前反馈、有效布控,防患于未然,才能尽可能的杜绝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识别控制“燃烧物质”
“燃烧物质”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物质基础”。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是由“燃烧物质”因素不断累积,由潜伏阶段向发展阶段的演化,识别控制“燃烧物质”因素,就是要遏制其“增量”,减少“存量”。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的分析研判机制,去识别排除或遏制诸如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在校园生活中带来的负面思想,消除利益性的诉求带来的矛盾等“燃烧物质”因素,从而消除“燃烧”的物质基础。
(二)弱化引导“助燃剂”
“助燃剂”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催化因素。影响网络舆情事件发展的因素往往是参与者的心理与舆论变化,也就是舆情演变的趋势却决于媒体导向、处置措施等共同的影响,弱化引导“助燃剂”
因素,就是要坚持强化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入手,避免错误的舆论导向和非理性的心理将“网络舆情温度””
引向“燃点”。
(三)预警排除“导火索”
“导火索”是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爆发的直接诱因。“导火索”事件能在短时间内导致网络舆情不断升温,直接诱导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预警排除“导火索”因素就是要畅通信息渠道,疏导安全风险“引爆点”,疏导长期利益性问题,以及当下敏感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可能“引爆”安全风险事件的潜在危险因素。
五、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探讨
(一)“燃烧物质”层面
1. 构建“技术 + 人工”的网络预警监测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是高校网络舆情体系的基础,在常态预警机制方面 , 要构建以“技术 + 人工”的网络监测预警体系,采集、监测网络舆情信息,对网络舆情进行态势感知和预警监测,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预先发现、特征识别、行为预测等能力,实现网络空间海量要素与动向的把控,从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全时段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
2. 畅通表达渠道 遏增减存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是由于网络“燃烧物质”
不断聚集产生的后果,要充分认识网络“燃烧物质”存在的客观性,畅通表达渠道,打造不同层面、不同影响的发声阵地,建立权威信息发布制度;要控制“燃烧物质”不断增加的源头,加大高校网络舆情安全风险评估,减少存量,以杜绝和防范网络舆情安全风险,避免网络“燃烧物质”积累效应的显现。
(二)“导火索”层面
1. 建立闭环式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
建立闭环式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以及突发舆情快速决策机制,形成具有分工明确、统一高效的应急处置措施,具备完善的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引导、管控机制,从网络舆情的监控、整理、研判、报告等各方面,联动协作,环环相扣,确保及时、妥善、规范地联动处置,实现舆情处置的有序开展。
2. 建立网络舆情工作保障机制
建立网络舆情工作保障机制,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专项经费,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纳入学院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建立网络舆情阅办制度,做到有批示、有落实、有监督、有预案,做到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的主体明确,责任到位,及时预警、排除“导火索”事件。
(三)“助燃剂”层面
1. 加强正面引导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坚持正确导向是核心和灵魂,应加强“网络舆论”、“意见领袖”等的舆论引导 , 在舆情引导上,如果缺乏透明、客观、理性的报道与评论,势必会推动舆情事件的发展,
2. 构建网络评论引导机制
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网络评论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舆情正面引导,关键是在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构建网络评论引导机制通过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立体正面发声,澄清事实,借力第三方等进行评论引导。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对各类热点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重点关注,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有效引导、精准调控,以使网络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六、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舆情新态势,高校应不断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新途径,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有助于以形象化的思维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内在机理,加强感知,以新的视角客观处置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通过相关研究,以希望能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为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牛文元 . 持续发展导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刘毅 . 网络舆情研究概述[M]. 北京: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丘志君 . 在学生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探索 [J]. 高校讲坛,2008(14).
[4]苏坤 . 风险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J]. 当代职业教育,2014(12)
?基金课题:
2020 年四川省教育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社会燃烧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CJWSZ20-41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