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www.lunww.com )是学术期刊推广、学术论文发表、论文创作指导的正规代理机构,网站成立6年,与八、九百家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合作,合作的期刊万方、维普、中国知网、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收录的正规期刊。详情可来电0519-83865052,或者QQ:85782530 82534308咨询,或者投稿至:lunww@126.com 注明期刊名称。音乐理论具有教育学的一般特点,概念具体、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一般音乐专业学生尤其是只重视技巧课的学生普遍觉得较难理解和掌握,也不大愿意投放精力,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如何进行理论课的教学一直是个难题。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是学生就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思想,启发思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堂研究已经充分证实,当学生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则时,他们学的最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课堂讨论要朝着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要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前提、准备、实施等每个环节。
一、课堂讨论的前提
首先,课堂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应该有所选择。在讲授概念集中、观点和理论较难理解的章节时,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安排在前后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章节之后,以及在实践课和见习课之后。对于一般容易理解的内容,不必搞讨论。其次,讨论课必须建立在平时课堂精讲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只有当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对某些概念吃不透、掌握不准时,通过看书、见习或做模拟教学之后又发现存在疑难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展开讨论。再次,教师必须事先安排好,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应有意识地拟定几名同学重点发言,内容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还要有说服力,避免在课堂上与学生面面相观。
二、课堂讨论的准备
课堂讨论的准备,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人手。教师应恰当地选择思考题,使得讨论的题目既不太抽象避免使学生望而生畏,讨论不起来,也不要太简单(容易人云亦云,大家没兴趣)。大学生对有一定了解而又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兴趣最大。教师可利用这一规律来设计课堂讨论题目。托尼·布赞在《完善记忆力》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的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
从教师方面讲,第一,加深对比较难的概念的理解。如“奥尔夫教学体系中‘节奏人手’的核心”“奥尔夫教学法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差距”“原始的歌唱与情感”等。第二,前后概念的比较。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说与奥尔夫的‘节奏人手’的异同”“唱歌是提高识谱能力的简捷方法”“节奏训练在视唱教学中的作用”“歌唱的潜意识与审美”等。第三,综合思考题。如“音乐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之间的关系”“中学音乐课为什么不能以唱歌教学为主”“欣赏是一切音乐教育的基础”等。
从学生方面讲,要根据思考题的立意,除参阅教师提供的辅助资料之外,还要根据线索,扩大范围,多查阅,多搜集有关文章、报道及实例,必要的还可以做些调查和实践,以掌握更多、更准确的理论依据和数据,为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而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既有深度、有具体事例剖析,又有广度,能举一反三,以理服人。
三、课堂讨论的实施
课堂讨论的实施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布置阶段,二是反馈阶段。布置阶段是指在课堂讨论的前一周,先把思考题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与此同时,要向学生讲明根据大家各自队课程内容的理解,多查阅、多观摩、多思考,认真准备思考题。此外,还要求学生将发言材料整理成书面文章交上来,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文章确有见地的,将被推荐给有关报刊和杂志发表。这样一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热情和兴趣,其认真程度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日渐上升。对于学生来说,“快乐情绪背景下长时记忆不但容易形成,而且维持长久。”
反馈阶段主要是指课堂上的组织讨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讨论。如果教学计划安排得好,时间允许的话,应以小组形式为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尤其对有胆怯心理的学生,既可以减少心理紧张程度,又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人员不宜过多,以5-8名学生为宜,其中要设组长和记录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正常讨论,记录员负责把讨论中碰到的难点及不同看法的争论焦点记录下来。教师可巡回参加各个小组的讨论,但只发表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提示,尽可能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讨论中不完整或不正确的发言,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启发他们的思考,使其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小组讲座结束后,要安排一次各组长及记录员的集中汇报,以便教师能完全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这样的汇报,实际上是安排各小组的代表集中再讨论,各组的意见可以得到新的沟通和交流。
四、课堂讨论的教学作用
(一)改变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结果造成学生思路狭窄,对课堂上的内容也只是团圈吞枣,难以消化。而课堂讨论打破了这一模式,为学生创造了相互提问、相互启发和相互辩论、相互提高的机会,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关系。心理学家伍卓(H·Wodnow,1927)的实验报告表明,当使用相同材料进行两种不同训练时,有指导的练习比没有指导的练习,产生的效果更为良好和稳定〕。(二)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课堂讨论以小组形式为主,大家很少有思想顾虑,彼此也不会感到拘束。这种以插话、自由发言、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教学形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强了信息交流。最初的讨论,往往只局限于思考题的范围,随着讨论的进行,问题的实质也就一步一步地深人下去了。同时,大家自然而然地不再受思考题的约束,能把自己的见解亮出来,供大家评判。一旦大家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必然引起大家激烈的争辩,也就使课堂讨论达到了高潮。很多学生反映,讨论课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提高了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解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在讨论前都要参阅有关资料,在讨论中相互交流一下.既有助于更新意识.又有助于拓展思路。
(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讨论的形式所以能为大多数同学接受,原因是在新的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颇感兴趣,他们也愿意配合教师做一些尝试。因此,大多数同学讨论前都能充分准备。例如“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这个议题,学生们不仅认真追溯了自己的经历,而且利用两个卜午的时间,分别走访了本市正在进行奥尔夫教学法试验教学的两所幼儿园,尔后针对在走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借鉴外国先进的音乐教学法,要考虑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基础条件”的论点,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不难看出,课堂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效果比传统的答疑方式收获大
音乐专业的许多课程在课后都需要个别回课,即答疑、解题、改题。例如,声乐课后的合伴奏、指挥课后的单兵训练、和声学和复调学等作曲理论课后的改题等。教学法也不例外,特别是模拟教学前的试讲。问题是学生中很少有人重视这种答疑式的回课。这并不是说学生在学习中不存在疑点,而是答疑这样的方式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学生的面子观念严重,认为回答问题不正确,怕被教师笑话;三是答疑一般安排在课余,往往于其他活动冲突,而且常常是地点也难以选择和安排;四是学生本身学习自觉性不够。然而课堂讨论解决了上述矛盾,学生对此亦感兴趣,能够引起共鸣,因此,教学效果比平时答疑收效大。
(五)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缩短了教学信息反馈的周期
开展课堂讨论,必须有一批高质量的思考题,要求难易适当和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精心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经常注意学生的课堂情绪,有意识地从辅导、批改作业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此外,为了能够应付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而这本身也是督促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极有效的措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从作业和个别同学了解到一些情况外,对普遍的教学状况不可能有深人的了解。而课堂讨论恰恰能充分地暴露出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可从中了解到学生本学科乃至横向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今后加强针对性,克服盲目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时间上,也缩短了教学信息反馈的周期,并从中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及其转换情况,以利于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五、课堂讨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讨论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听同学瞎扯是浪费时间,只有听老师讲才有收获”;还有的学生胆怯或怕说错了丢面子;极个别的学生态度不端正,讨论前不准备,讨论时不发言。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教师首先要排除阻力,坚信讨论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其次,必须对这些学生做耐心的引导、督促工作,鼓励他们从讨论中去体会讨论的必要性,困难是会克服的。
以上这些探索意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在教法中体现学法、指导学法,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氛围,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探索活动,发展他们的概括能力。从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观念,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两个标准:最大可能的效果和定额的时间消费”。课堂讨论这种形式,作为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使之在音乐教育理论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