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医药论文 >> 西医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探究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的方法

浏览268次 时间:2016年1月04日 15:43

王焕欣

河北省沧县医院,河北沧县061000

摘要:目的:探究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22015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抽血检测患者血清中vWF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在14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起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丁苯酞;急性脑梗死;vWF;机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837(2015)25-0111-01

急性脑梗死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和主要致残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在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可以达到血管再通及最大的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明显提高生活质量。但在临床中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能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其不能溶栓的患者在其二级预防的基础上予以脑保护治疗尤为重要,其中内皮损伤的保护可以通过降低血中vWF的含量来反应,以下通过观察了未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丁苯酞治疗的效果,并通过检测患者血中vWF的含量来初步探讨丁苯酞的脑保护机制的方法。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142—20152月非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及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4.5岁;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65.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行头颅CT和(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2)所有患者均为发病648h内;(3NIHSS评分420分。

排除标准:(1)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2)有明确出血史及出血倾向者;(3)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板块、减轻脑细胞水肿、脑保护剂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mg口服QID14d为一疗程。在实验组治疗期间无出血、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两组分别于治疗后第7天及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抽血检测患者血清中vWF的含量。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14d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在发生缺血性卒中时,其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因此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其缺血级联反应的每个环节都是作为神经保护治疗的靶点。急性脑梗死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在溶栓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使阻塞血管再通恢复神经功能,而对于失去溶栓治疗机会的患者,其神经保护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缺血半暗带的保护。丁苯酞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类新药,其结构为消旋正丁基苯酞与天然的芹菜甲素相同。研究表明丁苯酞具有独特、显著的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是国际上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多个靶点、多个环节的创新药物。其机制包括: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水平、抑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释放、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改善全脑缺血后脑能量代谢、缩小局灶性脑缺血后脑梗塞的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减轻脑水肿、恢复血脑屏障等作用。

本研究从内皮损伤方面入手,提示丁苯酞有一定的保护内皮损伤的作用来实现起脑保护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丁苯酞后两周其BI值较对照组升高而NIHSS评分则明显下降,提示丁苯酞的治疗疗程至少为2周。通过血中vWF的含量的测定,提示在应用丁苯酞7d时其保护内皮的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因此本实验可以说明,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丁苯酞通过保护血管内皮起作用,其应用时间不小于2周。

vWF是一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a颗粒上的一种分子较大的具有黏附功能的糖蛋白,是目前公认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仅在成熟的内皮细胞上存在,可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该研究提示丁苯酞可以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vWF的含量,vWF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内合成,当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vWF是不具有活性的。只有在血管壁特别是内皮损伤时血管内皮下的胶原暴露,可以使vWF的结构发生改变,此时结构改变的vWF具有结合血小板的功能,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而引发脑梗死。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vWF的合成增加并且机构发生变化并大量释放入血,因此vWF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其具体过程为vWF与受损血管的内皮下成分结合,发生构型改变后vWF获得与血小板GPb结合的能力,引起血小板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使GPba的构型改变,导致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因此vWF在血小板聚集的网络联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另外vWF可与纤维蛋白原在促进血小板聚集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我们的研究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丁苯酞治疗后可明显的改善预后,我们从内皮损伤的角度来观察丁苯酞的作用效果,在应用丁苯酞后患者血中vWF明显下降,提示丁苯酞存在保护损伤内皮的作用。

上述研究提示丁苯酞可以降低vWF,而起内皮保护作用。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丁苯酞通过保护内皮功能有效的治疗脑梗死。

参考文献

[1]梁顺今等.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8

[2]纪海茹等.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43

[3]江秀龙等.丁苯酞添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变化和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33

[4]王伟等.丁苯酞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

[5]袁加文等.基质金属蛋白酶_9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河北医学,20135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