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经济论文 >> 经济学理论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移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班级集体意识的影响分析

浏览187次 时间:2018年1月30日 16:14

际关系之内。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对集体(班级、社团、学生会、其他学生自组织)的归属意识中,班集体的归属感最强:101 人(52%)选择班级是他们最有归属感的集体。因此可以认为在移动社交媒体中互动频繁的班级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网络人际中占比较高,宿舍、班级其他同学是大学生网络人际的主要交往对象。移动社交媒体增强了大学生对班级的“归属”增加了大学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的频率和动机。

智能终端与用户实现了人机空间移动的一体化,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与对方交流信息和分享体验,信息传播的有效到达率和实时接收率大大提高。借助于移动社交媒体的实时通讯功能,班级的通讯联络变得更加便捷。运用移动社交媒体进行“事项通知”,是班级同学使用的主要功能。信息到达和反馈的便捷为班级集体行动提供了较好的组织动员的平台,统一、快速的行动更具操作性,相对于自己分小组活动同学们也更愿意参加班级集体组织的活动。因此移动社交媒体的通讯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班集体的交流,为班级信息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班级活动的频率也因此增加。

增加了班级情感交流的渠道。在一项调查中,受访学生认为如果日常缺乏班级聚集交流的机会,就会觉得同学关系之间越发疏离,表达了如果在物理空间上疏远,而人际关系就会随之疏远的现实。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繁的微信朋友圈、qq 空间中,人际传播的虚拟关系与现实关系交叠,淡化了人际传播的物理空间属性,强化了人际传播的关系空间属性,从人际传播的层面带给了用户良好的信息传播与分享的体验。大学生运用移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分享心情感受,打破了交流的空间时间限制,延伸和拓展了自我展现的空间和维度,让班级同学间的人际交互更加紧密和广泛。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增加班级同学间情感交流的渠道,增进了班级同学的互相了解。

移动社交媒体对班级集体意识的构建作用发挥有限

在促进班级集体活动的形成中作用有限。移动社交媒体能够作用于班级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增强集体意识,同时提升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新闻的关注度,增强活动的参与度,但在促进大学生参与线下活动的方面实际作用发挥不显著。调查中仅有26.7% 的受访者表示会参加通过社交媒体组织的活动,班级组织活动的形式也多为通过班会、宿舍进行商议和组织。社交媒体中的通讯信息虽具有即时性,但不易整理和保存;也不能保证会话参与者能够完全地参与和接收信息,因此社交媒体能够在班集体活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提高班集体情感联结强度中作用有限。移动社交媒体虽然在人际传播中构建了以“熟人”为主的“强关系”社交圈,但在此基础上组建的“群组”内,关系反而由于“旁观者”效应而弱化了。而班级的网络人际关系,多建立在“群组”之中。衡量某个关系的强度,Granovetter1973 提出4个维度来 :一是互动的频率,二是感情力量,三是亲密程度,四是互惠交换。从这4个维度来看,移动社交媒体的班级群组内,交流的内容多为“事项通知”(54%),“交流思想”和“情感沟通”仅分别占比15%8%。大学生的“发言意愿”一般(占比45%),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的意愿一般(45%),在互动频率和情感亲密度上都较低,也很少能够在群组中有实际和广泛的互惠互换。因此可以说在移动社交媒体的班级群组中,班级成员的情感关系是相对较弱的。这有别于大学生在个人网络空间或者更亲密的“小圈子”的分享和展示,在班级群组内的人际交流是更有限度和保留的。这不仅反映出移动社交媒体从网络人际关系的促进方面提升班级的集体意识的作用有限,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基于情感联结的班级集体意识的强度有待提高。

运用移动社交媒体引导和构建班级集体意识的途径

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多种渠道拓展巩固班级人际圈拓展网络“大集体”观念,包容集体的多样性。在移动社交媒体构建的网络世界中,原有的严密的组织集体观念也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类松散的网络团体的挑战。团体的组织和联结更加自由,学生也在各类网络组织中对自我身份归属观念进行着新的建构。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社团、学生会组织等归属和认同感仅次于班级集体。因此我们也应拓展对网络中“集体”观念的认知,认清学生群体中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组织”的现状,将各类组织纳入“大集体”的观念,形成对班级集体文化的补充和丰富。如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依托班级开展活动,支持班级内外宿舍团体进行宿舍比拼,激发班级内的活跃度和热情,对各类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积极向上的自组织进行支持和引导,给予其正确的网络素养教育。丰富巩固班级“朋友圈”,增强班级情感联结。网络环境为个体提供了实现“自我构建”的更广阔的空间,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可以创造多种渠道丰富班级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其一,从班集体的展示入手,创造空间自由、形式多样、适应网络语境的班级、宿舍展示活动,加强集体效应的网络传播。以移动社交媒体中的班级形象构建延伸现实中的班级形象,强化班级集体形象的认知,从增强班级成员的“荣誉感自豪感”入手强化班级人际归属感。其二,从个体的展示入手,引导班级同学从活动分享、心得展示、经验交流等角度分享班级集体活动开展及参与情况,将个体的网络形象构建和班级集体结合起来,一方面适应和满足大学生乐于分享和展示的心理,一方面拓展网络人际交往中的班级网络语境,形成共同“话题”效应,形成班级中“有你有我”的包容氛围,制造人际关系中的共同话题,巩固班级人际交往,增强班级的情感联结。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加强大学生的班级

“归属”行为有效利用移动社交网络,构建新的班集体的概念,扩展“线上班级认同”的同时,更应着力将班级集体意识引导到“线下”的班级建设和班级工作中,创新方式、与时俱进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互联网思维,可以尝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班级建设工作中,促进班级活动“O2O”的实现。其一,充分发挥移动社交媒体的动员影响力,作为宣传媒介重发发挥其传播力,将“线下”活动引入“线上”的宣传;其二,挖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贴近学生的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线上的班级比赛、活动,同时将成果引入“线下”,强化班级活动成果。如在社交媒体上征集班级毕业留言,制作成毕业纪念礼物。将“线上线下”联动工作,发挥移动社交媒体的优势,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切实促进班级活动的落地成型。构建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新型移动社交媒介针对班级网络建设开发移动社交媒体近年来不断增多,许多学校引入并尝试使用手机APP“易班”,在移动社交媒体上建立虚拟班级,增强学生用户的使用“粘性”,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笔者针对在校推广的“易班”软件进行了调查,目前受访学生对于参与“易班”移动网络班级建设的意愿不强,认为如果开展网络班集体平台建设,最重要的建设内容依次是增强即时通讯功能、提供学习资源的分享、能够进行收发文档以方便班级自主管理。可见在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上,学生更倾向于实用性的、功能性更强的、区别于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的娱乐咨询功能的平台。基于此,未来构建符合大学生班级建设需要的,突出班级管理、服务、交流功能的移动社交媒体应成为研究及尝试在现有软件上改进的方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工委、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支持)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课题编号:BJSZ2016ZC154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