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论文发表 >> 论文下载 >> 医药论文 >> 中医学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中医理论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浏览236次 时间:2021年4月07日 13:41
  近年,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的频繁发生,以经营起了全球对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视,寻求这种发展模式需要人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生态保护理念的理解、以及对理论体系的探索。“治未病”理念以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解决思路。中医理论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生命认知和健康维护的智慧,它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包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和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对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必然有所启示,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解决思路。
  中医整体观中蕴含的生态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传统和整体观念,决定了中医学体系理念和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成果结晶整体与部分不可分割的观念早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中就已经诞生。其中,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活动,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自然环境同时也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人们所处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疾病治疗方法的变化。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形气相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将中华大地划分成东南中西北五方,阐明了当地地域方位与体质、发病特点的关系,并指出由于五方的水土刚柔燥湿、寒热阴阳的不同,人的体质及发病特点也有所不同,发病后的治法也随之发生变化。
  故在养生防病过程中,人类个体要遵循自然规律和时间、节气变化,与自然环境变化、自然规律保持内外兼备、融合统一,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来袭就像暴风雨,选药与治疗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域性环境的病理性影响,如西北地域气温气候偏寒凉干燥应少用寒凉之药与食物,而东南地域偏温热湿润应慎用辛热之药与食物。因此,自然环境对人体性格、气质及体质有着极为深熊明巧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4)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大趋势,环境生态污染也呈现出多样化危机问题,人类在不断开发与保护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断探寻能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人类的社会文明已从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进行转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借鉴全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尤其是蕴含着生态文化内涵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天人合一”整体观,“治未病”理念以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医学;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启示作者简介:熊明巧(1984-)女,硕士,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工作处科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8-12-25)。
  远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素问· 四气调神论》告诫曰: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皆有终始也,死生之归本也, 逆之则遇灾害生, 从之则可避免苛疾不起也,是谓得道”。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阴阳四时的更替,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必然经历的终止与起始,死亡与生存现象的根本动因。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使重疾难成,违逆就可能有疾病产生。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幻,可出现风雨雷电、雨雪冰雹,或是四季气候异常而引发传染性疾病,这些恶劣的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都是造成人身心创伤的重要原因。如强烈的大地震,对人的不良心理影响不容忽视。历经灾害后的恐惧心理、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都容易造成灾后抑郁的持续,甚至引发某些心理疾病,这些情况也不容忽视,故在救灾的同时应及时实行心理援助;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与破坏生态平衡的原因相关。这场疫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国外的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这场疫情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创伤,在抗击肺炎疫情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帮扶。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思想。中医“治未病”代表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和精髓。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意思是对于疾病要做到预防为先,对于疾病应该遵循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能更好的把握生命规律。中医“治未病”
  以先秦诸子“防患于未然”理念、讲求的是“天人合一 自然与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中医学所倡导的心神平衡、内外平衡、阴阳平衡的朴素辩证法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医养生学、病因学与病理学的理论研究,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的医学理论精髓,“阴阳平衡”、“避邪扶正”、“传变防病”的基本原则,与之对应的中医适宜技术与手段,以及防治措施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极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是指要保持和保护自然万物不受到破坏,使其保持原有自然的常态化模式,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要取之有度、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不要在已经被破坏的状况下再去修治和保护,而应在平时就做到常态化保护和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是思想与实践的契合。对照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和基本原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若想取得成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更应当做到早预测、早预警、早干预,不可防范性被动参与,而要主动找准问题和痛点积极应对,要在自然环境未被破坏前、即将要被破坏、已经遭到破坏和破坏后防止反复破坏等几个阶段研究出预防和治理的配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实施防治措施,做到“对症下药”。
  中医辩证论治思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的中心思想的起源于《黄帝内经》, 经过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丰富和完善。
  辨证和论治,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指导着诊疗疾病的各个方面,其实是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直接体现。首先要辩证,即“望”症结所在,“闻”民生所盼,“问”参考案例,“ 切”把脉方向,在诊断出病证所在后,再根据深入了解到的情况加以分析、论治,探讨出解决的方法,是解表还是清里,是堵还是疏,是升还是降等等,最后治愈这些“疑难病证”。
  中医养生思想所提倡的中医心理养生是一种良性的自然生活方式的直接体现
  现代医学(泛指西医),在针对心理问题治疗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医疗手段,常见的手段主要包括:领悟治疗法、行为治疗法、团体治疗法。同时还依赖于药物来缓解病症,长期使用难免会导致依赖性或者副作用。中医心理治疗提倡内外兼修,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传统文化、身心平衡、中医学思想等各个环节的引导和解郁,再由医生指导中国中医养生学理论与实践来起到内调、外修,身心各方面达到平衡的状态。在中医学理论里精神和气血是主宰个体生民活动的核心要素和内在基础,因此,只有达到了精神和气血贯通、和谐、平衡才能预防和缓解心理症结。
  据调查数据显示,尽管现在很多的大、中、小学校都具备了基础性的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室,并配备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指导师等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跟踪调查,但是我国仍有超过一半的在校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
  “治未病”理念以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Zhou J,Peng Y,et al.
  .
  闫小玲,刘全儒,寿海洋等.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等级划分与地理分布格局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4,22:667-676.方锐,杨,任建萍等.“中西医并重”视角下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对比及融合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lunww@126.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782530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2534308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

论文发表 论文投稿 热点图片